1、
題主問到:
「我就是想知道,真的有這麼玻璃心嗎?真的介意的人就連幾年見一次的親戚,和別人聊兩句孩子都聽不得嗎?」
我的回答是,如果題主并非故意挑釁,情緒上沒有敵意,加之表姐一家也沒有因為「生孩子」這件事忌諱,那問題不大。據我所知,現代青年并不像上一輩那樣對「生孩子」這件事特別講究效率甚至耿耿于懷、夜不能寐。
而且,就算真的犯忌,也應該在聚會前提醒。聚會后這樣去辱罵批評自己的孩子,并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睿智,反倒讓孩子有個疑問:
你連尊重我都不會,如何教會我尊重別人呢?
這里有個明顯的矛盾,遠房親戚是否得罪了,我們不確定,但親子關系是確確實實的被破壞了。
家長這樣的「教育」,是否有點本末倒置。
在我的現實咨詢的親子關系案例里,因為「聚餐說錯話」而產生矛盾,最后讓我來「評評理」的案例并不鮮見。
但我真的不想評,也無法評這個理。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不在意生孩子晚,有的人也不在意離婚失業,有的人也不在乎自己孩子成績不好。
這些話題不一定在對方心理是敏感的。
就算真的說錯話傷了別人面子,當感覺到尷尬的氣氛時,家長完全可以當場叉開話題或者圓過去。
但我覺得,真的很少有人不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樣子,當被父母以「不會做人」為由批評的一塌糊涂時,這種傷害是沉重而且難以修復的。
2、
那家長為什麼特別愛強調「學會做人」,特別喜歡在芝麻大的小事上做文章,在幾年不見一面的親友前唯唯諾諾,在自己孩子面前耀武揚威呢?
答案是,他們把對當年「不會做人」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了。簡單來說,他們是在罵當年的自己。
在我的心理咨詢中,許多家長的表達欲是非常旺盛的,有事我分不清,我到底是他們的指導者,還是另外一個被該被教育的對象。
家長們特別愛給我講的一個故事就是。
自己當年掏心掏肺對別人,說話特別直,然后觸動了誰敏感脆弱的小心臟,遭來別人的報復,于是自己的事業從此就一蹶不振了。
家長為什麼愛講這個故事呢?
因為這顯現了家長的當年勇,一個正直、努力、善良的形象躍然嘴上,又把失敗的原因巧妙歸給了「玻璃心」的壞人。
但是,一旦一個故事被人說出來,自然就經過了個人的加工。
家長無意中隱瞞了自己當年失敗的許多原因,比如因為膽小而放棄了機會,因為懶惰而錯過了晉升,因為愚蠢而對人生重大選擇而判斷失誤。
以上故事都不怎麼光彩,唯獨「因為說話得罪人,而被小人陷害」顯得自己錯誤比較少,于是這個故事就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
他們強行要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其實不是真的想教會孩子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而是想讓孩子相信自己這個故事,從而自己也完全相信這個虛假的故事,最終和自己的平庸和解。
他們不明白,這麼做沒什麼好處,只會害了孩子。
家長類似的「教育理念」還有:
我小時候成績很好,你要努力不要偷懶。
家長也許這輩子都很難明白,要達到「成績很好」這個目標,在當今社會,光靠努力已經不夠了。
為什麼一半的大學聯考狀元都出自全省的某幾個名校,是這幾個學校的學生一天有48個小時嗎?
不是,因為這些學校的教師,比普通學校的老師更加懂得「考試套路」、「記憶手法」、「風趣幽默的教學方式」,這些學校的領導更加懂得利用自主招生、健美操、武術比賽來為學生謀求捷徑,甚至這些學校的顧問還特別懂「出國留學換國籍、然后迂回回國上名校」的教育選拔漏洞。
這些東西,不是一個孩子「天賦異稟」就可以同台競爭的。
如果家長只會一句「就知道貪玩,還不快去給我學習」的教育理念,我建議還是別說了吧,除非家長可以去體驗一下「早上6點到晚上11點」的作息時間。
家長的「懷才不遇」「要與同學/同事/領導相處好關系」這樣的思想也有同樣的錯誤。
「要和領導相處好關系」這話是沒錯,但是具體怎麼執行,家長就沒譜了。
家長不懂什麼是「派閥斗爭」,沒看過任何一本官場文學著作,不理解張居正為什麼會失敗,講不出德川家康為什麼能成功,跟風批判劉備「假仁義」很來勁,卻一點三國正統史書都沒看過。
相反「對外慫對內兇」這樣的上上輩的「行事作風」,卻通過「言傳身教」代代傳遞了下去。
有時,我真的很同情,如今的80、90后。
他們在拖著全家前進的路上,不斷的被指責,而又在人生的關鍵十字路口上,沒有一點外援。
他們的一生都在突破自己年輕時原生家庭給與的認知桎梏,然后要用一生時間,去懊悔自己為什麼不能早點醒悟。
我希望家長能明白一件事。
孩子逆天改命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是有人能給與他們包容、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