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武功,比「封狼居胥」還要高一個檔次——征服青藏高原。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有很多歷史上的赫赫名將嘗試著去挑戰這一「地獄難度的副本」,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比如名將薛仁貴,比如李世民手下的悍將段志玄。
但是,再困難的事,也要有人去做。
貞觀八年(634),這一歷史上最艱巨、最困難的任務,落到了一位 65 歲老將的肩上。
這就是李靖。
這一次,他和他的大軍將面對最難啃的骨頭——人行寸步即喘,飛鳥蹤跡不至,酷暑之際卻大雪漫天的黃河源頭,青藏高原。
這里是真正的「帝國墳場」,曾埋葬無數中原王朝的精銳大軍。
這是李靖的最后一戰。
1.打不死的宿敵
在隋唐之際的西部邊陲,青海高原上,矗立著一個強大的游牧帝國,叫作「吐谷渾王國」。
至唐初,已立國三百多年。
在當時,它成了橫亙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的「霸主」——它占據著半個青藏高原,國土東至甘肅,西到新疆塔里木河畔,剛好卡在長安到西域、印度等地的咽喉要道上。
圖 1:吐谷渾的戰略位置極為關鍵,卡在中原到西域的咽喉要道之間。
它仗著自己兵精糧足,屢次截殺中原王朝派往西域的使團。而每次中原王朝組織大軍進剿,吐谷渾人都是堅壁清野,然后再斷你糧道,將遠征軍活活餓死在雪域高原。
毫不夸張地說,在上百年的時間里,吐谷渾人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夢魘。
2.被羞辱的李世民
貞觀八年(634),當時的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再次發兵十萬,直逼唐王朝的西部邊境:涼州(今甘肅武威)、蘭州、廓州(今青海海東市)。
李世民一邊加緊防御,一邊派出使者趙德楷去慕容伏允所在的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談判。但是,令李世民始料未及的是,慕容伏允直接把「和平使者」趙德楷給扣下了——絲毫不給所謂的「天可汗」李世民一點面子。
消息傳到長安,時年 35 歲的李世民直接暴走了!
他決心給吐谷渾人一點顏色看看。
想當年,東亞第一霸主東突厥都被我大軍攻滅(630 年),區區吐谷渾能奈我何?!
六月,李世民派出了自己的鐵桿小弟,玄武門之變的重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段志玄帶領大軍出師,目標直指吐谷渾國都伏俟城。唐軍十萬大軍,兩路出師,旌旗所指,洶洶而來。
消息傳來,慕容伏允絲毫不慌張,玩起了老套路——避敵鋒芒、燒草原、斷后路。
唐軍一路狂飆,到了青海湖附近,卻發現這里的草地已經被燒成了白茫茫一片。
人要吃飯、馬要吃草,沒草吃,戰馬餓著肚子走不動。而此時唐軍的后路卻已經暴露在吐谷渾大軍的攻擊范圍之中。頻頻遇襲,唐軍的補給開始出現問題。
八月,段志玄無奈退兵。
僅僅三個月以后,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再次發兵涼州,深入唐境,四處劫掠。
長安,大明宮,天可汗李世民被【啪☆啪】打臉。
圖 2:唐軍一征吐谷渾無功而返。
此時,帝國第一重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陛下,事到如今,只有一個人才能挽回局面。
」
「何人?」
「代國公,李靖。」
3.李靖的「昏招」
貞觀八年(634),十二月初三,正是隆冬臘月、寒冰徹骨之時,李世民再次起用已經致仕退休的老帥李靖,命其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西征吐谷渾。
這一年,李靖 65 歲。在古代,這是妥妥的高齡。
李世民專門給李靖配置了強大陣容:李道宗、侯君集、契苾何力(突厥人)、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等,讓他們輔佐李靖,務求必勝。
但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李道宗、侯君集等人將李靖的部署一五一十地秘密上奏后,李二鳳同志頓時納了悶:【難道年近 70 的老李「老年癡呆了」,為何「昏招連連」?】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貞觀九年(635)的初春,李靖率領唐軍在鄯州(西寧)集結,一路西進,踏進青藏高原。
李世民本來給李靖準備了十萬人,而李靖卻只帶了四萬。
唐軍在蜿蜒曲折的雪山巨谷之中艱難行軍,頂著嚴重的高原反應晝夜奔馳,終于突進至青海湖附近,出其不意地逼近了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的大營。吐谷渾人的斥候親眼看到了唐軍大隊騎兵如旋風般從遠處殺來。
此時此刻,慕容伏允正在青海湖東岸扎營開會——研究部署怎麼防御唐軍。不料轉眼之間,唐軍已經殺到了眼前。
他大吃一驚。
這就是李靖的第一個「昏招」:專門在天氣寒冷時出兵。而正常的思路是等夏天再發起進攻。比如,上一次的段志玄就是這麼做的。再往前,公元 609 年,隋煬帝親征吐谷渾,也是這麼做的。
然而,李靖用行動證明:規律,就是用來打破的。
但是,如果你以為慕容伏允會就此驚慌失措,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早已在多年跟中原王朝的拉鋸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反偵察經驗」。
他毫不慌亂,馬上親率大軍往后一路狂突,占據了庫山(今青海日月山),安營扎寨,而且還將各種滾木礌石和強弓硬弩準備得足足的。
現在,慕容伏允微笑著把一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李靖——你到底要不要派兵攻打我的庫山大營?
實話實說,這是一個兩難選擇。
唐軍要是派兵去打,那麼,勢必要再往前進。但如此一來,唐軍的補給線就會越拉越長,而且一路荒無人煙,負責后勤運輸的民伕數量根本不夠。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打,那麼,你無論是往西進攻吐谷渾國都伏俟城,還是往南進逼吐谷渾的腹地星宿海(黃河源頭),盤踞在后方庫山的吐谷渾大軍都會像一根毒刺一樣扎在唐軍的屁股上,隨時可以斷你后路、要你命。
圖 3:庫山位置極為關鍵,唐軍要麼退兵,要麼只能孤軍犯險。
所以,有且只有一種辦法——派出一支偏師,深入不毛之地,進軍吐谷渾庫山大營。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后勤供應(人太多后勤跟不上),又能把軍隊派過去。
但是,這樣做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派出去的人太少了,地形又不熟,非常容易被敵軍包圍、干掉。
說白了就是送死。
現在,問題來了,打還是不打?
侯君集、李大亮、契苾何力、薛萬徹等一眾悍將都表示,不能打,太危險了。
李靖說,必須打。
原因也不難理解:
從南北朝到現在,上百年來,吐谷渾人每次都是躲起來不跟中原大軍正面交鋒,他們有三板斧:退避三舍、燒草地、斷后路,最后把你活活拖死。
所以,解決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直接殺過去,殺他個出其不意!
什麼?你們都說這是孤軍深入,太危險?好,我告訴你們——正是這種不敢「孤軍深入」的想法,導致了上百年的失敗!
這就是李靖的第二個昏招——孤軍犯險。
三月底,李靖嚴厲拒絕了侯君集、李大亮等當世名將的諫言,下令李道宗率領唐軍偏師突擊。
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李道宗究竟帶了多少人馬,但估計不會超過五千人。
四月初八,夜。
李道宗距離庫山吐谷渾大營已經只有三里路。山高路險,寒風呼嘯。
李道宗親率大軍從山腳開始突擊。
唐軍人人奮勇而前,手持長槊、陌刀,靜悄悄地往山上行進。而吐谷渾人的防守已經松懈了下來。畢竟,他們覺得唐軍不敢孤軍前來。
忽然之間,唐軍點起了火把,夤夜之中,一片紅光照亮了整個天空。蜿蜒而進的各路唐軍隊伍,就像一條條火龍一樣直插吐谷渾大營。吐谷渾人猝不及防,紛紛向山上逃竄。
唐軍主將李道宗見狀大喜,揮軍前進。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再次擺在了唐軍面前:吐谷渾人的防御工事居然分成了內外三層,一層比一層堅固。而且正如前文所言,慕容伏允提前下令,準備了數量龐大的滾木礌石和弓矢。
現在,唐軍雖然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最外圍的第一層工事,但是里面的兩層工事依然固若金湯。而且,吐谷渾人的工事是依據山勢修建的,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難打!唐軍的傷亡開始劇增。
現在,難題再次來到了唐軍面前,而且似乎是「此題無解」。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