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兵力不足。
你知道乾隆平準噶爾,一共用了多少軍隊嗎?5萬,只有5萬。而且平準后,大部分軍隊都撤回了內地。
整個清朝歷史里面,超過十萬人的大戰屈指可數,康熙與準噶爾的烏蘭木通會戰,用兵十萬,昭莫多會戰,用兵九萬,這已經是清朝最大規模的用兵了。乾隆想徹底準噶爾,可他派了多少兵呢?只有5萬。
與明朝對比,明朝大部分時候軍隊200萬人,宣德時一度達到310萬軍隊。并且明朝愿意為重要的戰役投入大量兵力,比如朱棣用50萬人征伐漠北,比如土木堡皇帝一次性報銷20萬京軍,比如萬歷三大征皆是十萬人以上大戰役。
和明朝對比,清朝顯得很小家子氣。
這又有原因,從康熙到咸豐,清朝軍隊規模長期維持在八十萬人,即二十萬八旗兵和六十萬綠營軍。二十萬八旗兵中,十萬人是駐京八旗,十萬人分駐各省(如杭州將軍等),分駐各省的八旗兵,搞搞治安鎮壓漢人很在行,打仗是不行的。
康熙乾隆時期作戰,駐京八旗是作戰主力,可這支部隊只有十萬人,這就限制了清朝的戰爭規模。
皇帝信任八旗兵,提防綠營軍,可駐京八旗只有十萬人,這就導致清朝的用兵規模不大。
5萬的用兵規模,平準都夠嗆,若繼續向外擴張,那是不夠用的。
2,乾隆不想開邊。
開邊有眾多的壞處,其中之一就是,開邊必須給邊將較大的自主權,給邊將財權軍權。
乾隆熟讀《資治通鑒》,知道這樣會培養出安祿山,容易導致邊將擁兵自重,脫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