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這麼久,更新一下:
因為老是有人說長城防不了人什麼的。
我只想說這些人根本不懂長城周邊主要戰爭形態是什麼。
你以為是「全面戰爭」?錯了,漢匈之間最常見的是「騎馬與砍殺」。
下面都是居延漢簡的記錄。
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幾十騎」,正史當然不會浪費筆墨寫這些每年成百上千次的小規模入侵。
所以老是有一些人認為凡事游牧入侵,就一定是數萬騎兵一舉突破長城飲馬黃河,這是錯誤的想法。
事實上長城防御的就是這種幾十個人的小部隊,這些人數不夠多,沒法快速推倒城墻。有了長城,就可以保證這種小規模的入侵頻率降到最低,就像一個小水壩,百年一遇的洪水擋不住,但是一年一次的汛期完全可以防御住。長城就是這樣,幾十年一次的萬騎大突破未必擋得住,但隔幾天一次的小規模侵擾卻可以防御,保障長城內部普通農民生活。
而像幾萬人的大規模入侵,十年都未必有一次,那時候單靠城墻是防御不了的,但長城體系又有阻礙大規模部隊進軍速度,及傳遞信息的作用,能夠為長城內集結大部隊防御贏得時間。
原答案:
首先,長城恐怕并沒有那麼矮吧。
現在我們看到的恐怕只有1~4米,但這僅僅是殘高,原高并不矮。而且即使以3米計算,也不算太矮。
下面是戰國長城。
其次,長城不止是一道墻,更是一道防御系統。
下面是西漢長城系統的一些資料:
一、整體防御結構呈三層網絡結構
西漢長城防御體系并非簡單的線性結構,而是一個由多種軍事工事聯合構成的網狀結構,由外而內,根據功能側重和分布規律,可以大致分為邊境屏障、障塞防御帶、邊城防御區三層結構。其分布結構如下圖所示。
邊境屏障由長城墻體和虎落、 水門、壕塹等防御工事組成,沿線有用于侯望的烽燧和天田、柃柱等偵跡設施,共同起到防御、偵查、御敵的多重作用。
障塞防御帶由各個城障和關塞聯系而成,沿所屬長城帶狀展開。障塞分布跨越至長城墻體以北,既是平時的防御堡壘,又是戰時的前線據點。 長城以外的障城可作為前哨,部分障城還筑有烽燧用于傳遞戰事消息,是攻守兼備的前線軍事基地區。
邊城防御區是邊境線的大后方,由以各郡治為核心的邊城構成。諸多城池相互拱衛,一城有難多方支援,形成交織的防護網,保護中原地區。這一部分的功能最為復合,包括軍事指揮中心(太守治所在郡城、 都尉治所在縣城)、軍隊屯兵屯田、 糧草輜重囤積等戰時功能,以及徙民安置、兵器生產、生活用品生產、交通中轉等和平時期的生產生活功能。
進可組織進攻, 退可固守領地。同時這部分的戰略縱深也最大,成為后方中原內陸的戰爭緩沖區。
以_上三個結構并非相互獨立, 而是一套地理布局上相互嵌套,功能_上彼此支持的網絡。從邊境前線到后方邊城,功能復合性層層遞進。前線的城墻防線為后方提供基本的防護屏障和最及時的敵方動向;中間的障塞防御帶可隨戰爭形勢隨機應變,退可力守邊境線保護后方邊城,進可作為軍事基地向北出兵;后方防御區戰時總體部署戰局,為前線提供物資、兵力各方面支持;平時是徙民實邊、軍隊屯田的基地,滿足邊境軍民正常的生產生活。三層結構之間還有亭、驛、烽燧等設施溝通交通,傳遞信息。這一套完整的體系層次清晰,網絡嚴密,集合了多重戰爭功能,支持了西漢不同時期不同側重的邊防需求。
二、 局部重點防區的多城聯防:「大城守盡端,小城守節點」
在整體的多層次防御體系之下,還有針對某些重點防御區段的強化防御。一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往往由數個邊城與障城聯合防守。通過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城池聯合,實現局部重要交通節點的縱深防御。
以溝通烏拉山-大青山南北的昆都侖河一線為例。昆都侖河谷即漢至北魏時期出入關中的「稠陽道」,寬闊平坦,可通馬車。在昆都侖河一線,僅目前考古發現的大小城址就有九座,它們呈一定結構、疏密有致地分布在河谷內部和河谷兩端平原:在昆都侖溝南口的平原有孟家梁城址、麻池城址;在溝北口有三老虎溝城址;
漢代很多小城實際上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