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可不光是一堵墻而已,它是中國古代最先進的軍事防御設施和交通訊息網,它是帝國的利益線,它是保衛我們家園千載的屏藩,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所創造的偉大奇跡。
所以,要建長城,也不是筑墻這麼簡單:
1..要選最佳的地形,以山脊為城,減少人工;以河流為屏,斷敵水源。
2.要選關鍵的制高點建烽火台,建立發達的軍事情報網,以提前預警,組織反擊。
3.要選交通要道和谷口之處建立要塞,以屯居精兵,扼守險要。
4.要選最重要的地段修筑邊城,以駐扎大軍及囤積大量后勤物資。
所以,我相信匈奴人第一次看到長城的時候一定嚇尿了。攻啊,怎麼攻,就算上面一個守軍都沒有,怎麼過去?好,就算你攀援技術高超,馬怎麼爬?帳篷、裝備怎麼爬?好,那干脆不爬了?那你再繞幾百里地先。
等你繞完路,烽火早就傳遍了整個邊塞,所有牛羊百姓都已躲入城中,城門緊閉,堅壁清野,給你個屁吃。
在冷兵器年代,長城簡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夢魘!其強大騎兵的機動性能喪失殆盡。
然而,一代又一代憑借著秦始皇與蒙恬所建的長城擊退胡虜的中華后人們,似乎對他們并不領情,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責怪秦始皇與蒙恬不恤民力,踐踏人命,乃暴君戾將,亡國那是報應!
西漢伍被說:「蒙恬筑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尸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西漢班固在《漢書》中說:「蒙恬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西漢揚雄在《揚子法言》中說:「蒙恬塹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死有馀,忠不足相也。」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蒙恬為秦筑長城,極天下之半,則其為禍宜以萬數。」唐代陸參在《長城賦》中說:「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民國蔡東藩在《前漢演義》中說:「始皇勞役萬民,徒令怨女曠夫,充塞內外,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況怨曠者之數不勝數乎!其亡也忽,誰曰不宜!」
這正是前人種樹,后人話風涼,當時中國兵威遠振,至今西人稱我國為china,說者謂即秦字之轉音也。秦始皇與蒙恬建長城,并非浪費國力民力,實乃長遠之計也。從成本上來說,長城表面上耗費巨大,但實際卻節約了成本。要知道帝國北疆遙遠漫長,如果沒有長城,僅僅用軍隊,那需要的數量恐怕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承受的。而有了長城,中國就只需要有不多的機動兵力就完全可以應付一般的入侵了,真可謂禍在一時,功在百世。自漢晉以降,外患相尋,若不是有長城頂著,胡馬想要踏入中原,能有那麼困難麼?秦朝之亡,有很多原因,或許長城是其中一個,但絕不可抹殺秦始皇與蒙恬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才是我國人應有的客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