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換一個角度切題。
從唐詩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
蔣勛對「待」一字情有獨鐘。他說這是「江山有待」。
「當陳子昂站在歷史的一個高峰上,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負,是因為他覺得江山等到了他,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是被等到的那個人。生命卑微地幻滅著,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幾個人物的生命是發亮的,是會被記住的?張若虛說‘不知江月待何人’,里面有很大的暗示。在這個時刻,在這個春天,在這個夜晚,在花開放的時刻,在江水的旁邊,他好像被等到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過是一滴小小水珠,連浪花都算不上。而唐朝卻令這條平靜流淌的河流變得洶涌、奔騰,直上云霄。
而陳子昂、張若虛等人,乘此機會,匯成浪頭,寫下千古絕唱。
所以說并不單單是時代等到了陳子昂、等到了張若虛、等到了那麼多優秀的詩人。相反,可以說是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等到了詩歌的春天。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后人每每提及唐朝,多少有些無奈,還有一些羨慕嫉妒恨,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活在那個時代,也沒有辦法重建那樣的盛世。唐朝所持有的觀念與農業理論背道而馳,它不會要求人們安分守己、平淡度日,而是鼓舞人們及時行樂、怒放生命。假如把人的生命比作一朵花,唐朝之外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提倡并且幾乎勒令花要低調開放,然后孕育果實,最后撒播種子,完成自己繁衍后代的任務。可唐朝卻鼓勵花朵要全力綻放,竭盡全力,活出自己的極限。
唐朝以外的朝代,認為,花不綻放,是道德;唐朝卻認為,花如果不盛放,是不道德的。
因此,蔣勛說道:「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理論。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