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喜歡唐朝,以唐朝為榮?
查看全部 46 個回答
回答1
2024/02/02

ADVERTISEMENT

※像唐朝人那樣有美感

一、唐詩提供了一個詩意的世界,也讓我們學會了審美。

行云流水,懸筆一絕。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李白《少年行》);「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浮生滔滔,心念瀟瀟。

二、像唐朝人那樣熱愛壯游。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李白),唐朝人是最有資格說「我的心略大于整個宇宙」的。李白曾「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杜甫也曾「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在那個時代,每個詩人都是壯游家。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

可以策劃一場「唐詩之旅」

ADVERTISEMENT

,就選西北吧:這里有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有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從軍行》);有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等等。

在唐代,每個詩人都是壯游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凰吐流蘇帶晚霞。

三、像唐朝人那樣甘當吃貨。

白居易晚年隱逸林泉,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活家。頗得閑適之趣,尤其是那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他喝酒的花樣也多,據說有時乘興郊游,車中有一琴一枕,兩旁的竹竿懸兩只酒壺,他則抱琴引酌。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此外,唐朝人酷愛吃魚鲙,也就是生魚片,史書里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鲙高手的記載,市面上還有《砍鲙書》這類手冊,介紹「小晃白」

ADVERTISEMENT

「大晃白」「舞梨花」等刀法。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四、像唐朝人那樣逢宴尬舞。

唐朝人愛跳舞,逢宴必尬舞。初唐時流行參演者達百余人的群舞《秦王破陣樂》,剛健遒勁;劍舞也很流行,公孫大娘就是這樣走紅的。

ADVERTISEMENT

借問吹蕭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除了看表演,從貴族、高官乃至皇帝,興之所至也會親自下場尬舞。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李靖平東突厥的時候,宮中開慶功宴,李世民就在席上亂舞,太上皇李淵則彈琵琶伴奏。

主人帶頭起舞,循例得邀請客人共舞,在唐朝叫「打令」。如果主人夠熱情,非得把到場所有客人都邀請一遍才罷休。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五、像唐朝人那樣及時行樂。

《孟憲實說唐史》里記載,順應季節,唐朝人有不同的玩法:

春天,大家去游曲江,還賽花。就是各家都種花,比誰家種出來的花是花魁。

夏天,大戶人家會揀最熱的天請客,在大廳里擺一座冰山,座位圍著冰山擺,宴請賓朋。這些冰是從渭河取出來,再藏在地下的木箱子里保存的。

ADVERTISEMENT

秋天,去大雁塔吟詩賞花。

冬天,有勢力的人該出城打獵了。

其他如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也必有節目,唐朝的小娘子們最愛穿上男裝出門逛了。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六、像唐朝人那樣怒放生命。

學者蔣勛特別喜歡「不知江月待何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的「待」字,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暗示:「在這個時刻,在這個春天,在這個夜晚,在花開放的時刻,在江水的旁邊,他好像被等到了。」

張若虛、陳子昂、李白……他們都得到了那個讓生命閃閃發亮、被后人記住的機遇。

唐朝,這是個不要求人們安分守己、平淡度日的時代,而是鼓舞人們及時行樂、怒放生命。

在唐朝,如果花不盛放,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ADVERTISEMENT

七、唐朝人尚武,氣場也非凡。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這是李白筆下的游俠,也是唐朝人尚武精神的象征。「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是很多唐朝人的生活理想。

ADVERTISEMENT

萬里風沙,橫亙玄剎;命運徒笑,蒼穹伏殺;曠古之約,魂追破曉。

氣場非凡的尚武唐軍。

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里海地區。

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終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于匈奴,而唐朝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

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卻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并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

ADVERTISEMENT

枕戈待旦,志梟逆虜。

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并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唐朝戰吐蕃更是涌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了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

ADVERTISEMENT

至于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沖突里均敗于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后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唐軍雖敗尤榮。

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顛峰,他開國的一大利劍就是「玄甲軍」。

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余人。

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有唐一代,武功強盛一時,「天可汗」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軍事能力開創了一個時代,而玄甲軍則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劍!白居易贊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ADVERTISEMENT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後來,唐軍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代。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唐代軍人的戰斗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合理的軍制,二是豪華的裝備。

ADVERTISEMENT

首先是在士兵構成上,盛唐時代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士兵素質極高。盛唐時期的唐主力部隊士兵主要由關中良家子和歸化胡人年輕貴族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接受過儒家教育,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而歸化胡人青年貴族們大多對強大的唐王朝有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們試圖通過拼死作戰來獲得唐王朝對他們的肯定。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由這樣的士兵組成的軍隊,戰斗精神、戰斗力怎能不爆表?而良好的生活環境也使也使士兵們擁有良好的體能。

其次,唐軍的裝備極好。富足的國庫給唐軍提供了充足的軍費,在安史之亂前,價格昂貴而又極易損壞的橫刀是士兵的標配(橫刀即唐樣大刀,武士刀的鼻祖,鋒利,但刀身窄,耐久度低),制造工時為三年的強弓也是人手一把,就連步兵也會裝備馱馬以提高機動能力,而重騎兵們除了人馬皆著鐵甲外,更是裝備了耗時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馬槊(為保護騎兵的手,馬槊必須要有彈性,所以馬槊和弓一樣都是復合的,需用桐油反復浸泡烘烤,一桿合格的馬槊從取材到完工耗時十四年半)。

ADVERTISEMENT

盛唐時代安西都護府的唐軍從來沒有超過三萬人,但卻控制著西域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懾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并還有余力數次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唐軍的強悍可見一斑。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八、唐朝的女子,也不是弱質纖纖的閨閣中人。

ADVERTISEMENT

雖然也會「悔教夫婿覓封侯」,但「封侯」的夢想可是她們和男人共有的。武則天則是唐朝女子所能達到的巔峰:和男人一樣執掌整個國家。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刺客聶隱娘》

美麗而不纖弱,勇邁而不粗悍。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唐朝的女漢子和白富美長什麼樣?

事實上,不同年齡、身份、社會地位的女子在形象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唐代這二三百年間,吸收印度文化與伊蘭文化之長,融合于中國之固有傳統,文治武功曠絕前古,聲威文教遍于亞細亞。

當時與唐朝有過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一度達到三百多個,正如詩人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所描繪的「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每年有大批留學生、外交使節、客商、僧人和藝術家前來長安。

ADVERTISEMENT

他們身著形式各異的異域服裝,給唐代女子服飾注入了新鮮空氣,使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這個時期所流行的盤髻插梳,插花戴冠,袒胸窄袖短衣,高腰掩乳長裙,帔帛飄飄,高墻錦履等等流行元素,都開創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時代風氣。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此外,唐朝政府的開放政策和博大胸襟,也帶來了經濟繁榮和廣泛的文化融合,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都充分吸收外來藝術,女性服飾也毫無例外地對西域、吐蕃等異域服飾風尚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態度,因而「胡服」、「女效男裝」等著裝風尚,以及「渾脫帽」和「軟底錦靴」、「條紋褲」等流行元素得以廣泛傳播。

新聲曲度。

云鬢半垂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多,名稱之美是前代所未有,如樂游髻、歸順髻、百合髻、愁來髻、盤恒髻、驚鵠髻、拋家髻、長樂髻、墜馬髻、鬧掃妝髻、半翻髻等。

ADVERTISEMENT

除了髻,唐代女性還梳鬟。鬟是一種環狀而又中空的發髻,有云鬟、高鬟、短鬟、雙鬟、垂鬟等。鬟多為年輕女人梳著,中年以雙鬟為多,其形象如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

半面素妝,步影搖晃。

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占胸前唐代國風開放,女子的社會地位和活動空間有極大提高,著裝風氣也開先河,以袒頸露胸為時尚。

ADVERTISEMENT

袒胸裝的流行與當時女性以身材豐腴健碩為佳,以皮膚白晰粉嫩、晶瑩剔透為美的社會審美風氣是分不開的。

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個個體態豐滿,半胸酥白,極具富貴之態。

這種最初流行于宮中的時尚後來也流傳到了民間,周濆《逢鄰女》詩云:「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周濆《逢鄰女》)詩中正是對鄰家女子身著袒胸裝的美麗倩影進行了描繪。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唐代女性的衣領為什麼越來越低?

細究下來,唐朝女性的著裝風格可謂前無古人。

古代封建社會禮儀規范手冊——《禮記》中的《深衣》篇有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短毋見膚,長毋被土」。不論男女,都不能隨隨便便把身體肌膚裸露出來,女子出門更應該把臉都遮住。

ADVERTISEMENT

漢魏舊俗秉持這一禮制,對女性身體的包裹程度要求十分嚴格。300多年后的宋代社會也承襲了這一「優良」傳統,并將其列入婦德加以考察。

反觀隋唐王朝,卻仿佛出現了bug:

妹子們遮臉的布越來越短,「脖子以下的部分」卻越露越多。

這里,要為初唐時期的女性同胞做個解釋。

帝業初創,百廢待興,沒人不識趣到硬跟政府頂牛只為追求性感自由。能低調就低調:上著襦,下配裙,外面套上半臂,再搭上帔子(披肩),整整齊齊,嚴嚴實實,挺好。

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

前蜀杜光庭曾在《仙傳拾遺·許老翁》中,對唐初漂亮妹子的著裝給以肯定:唐代益州士曹柳某之妻李氏「著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明媚鮮艷中又不失樸實嚴謹,值得大力宣揚。

ADVERTISEMENT

不僅如此,女性出門也如《禮記》所規范的,老老實實戴上羃籬(注:羃mì)。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籬,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

在唐太祖、太宗這一對著名父子的治下,小姐姐們還是很自覺的。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而等到經濟建設步入正軌,盛世氣象顯露,追求自由的心逐漸躁動起來。

羃籬?

不方便,戴帷帽吧。臉要意思意思遮一下,精心保養的曼妙身軀必須露出來博個眼球。

蛾眉輕斂,袖舞流年。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大明宮中,一道道美麗的身影掀起了朝堂風云。

武則天當先開場,「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灑以甘露,覆之慶云。制禮作樂,還淳返樸。宗禮明堂,崇儒太學。四海慕化,九夷稟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風。」(崔融);她的兒媳韋氏緊隨其后,卻以毒殺天子夫君的決然姿態,悍然向男權社會再次發起挑戰,不幸的是,韋氏的對手是繼承了武則天精明血脈的太平公主,左右時局猶如隨手補眉。

沒多久,盛世王朝迎來了它的巔峰,女性也迎來了她們的狂歡——什麼都不戴了,就這麼美著:開元初年,宮人隨皇帝出行騎馬者,均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 。

長裙錦帶還留客,廣額青娥亦效顰

孟浩然《春情》詩云「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ADVERTISEMENT

」衣裙之長可以用裙擺拖掃散落在地面的梅花,奢華且有意境。

唐代女性穿用最多的當屬自漢末以來一直流行的短襦長裙。

唐文宗時,曾下令禁止。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詔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條易行者為寬限,而事遂不行。」可見,裙長的禁令無法真正實施。

盛世煙花 ,一場繁華。

唐代女裙顏色絢麗,尤以紅裙為尚,紅裙又有「石榴裙」之稱。

在中國古代,植物顏色是服飾染色的主要來源。

古人染紅裙一般是用石榴花顏色,顏色鮮艷,正所謂「裙妒石榴花」(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關于唐代石榴裙的傳說,有一個典故。據傳天寶年間,文官眾臣因唐明皇之令,凡見到楊貴妃須行跪拜禮,而楊貴妃平日又喜歡穿著石榴裙,于是「跪拜在石榴裙下」成為了崇拜敬慕女性的俗語。

ADVERTISEMENT

除了石榴裙外,由于紅裙可用茜草浸染,故也稱「茜裙」。

笛聲繞云煙,花謝離恨天。

此外,綠裙也深受婦女的青睞,時有「碧裙」、「翠裙」或「翡翠裙」之稱。實物如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寶相花印花絹褶裙。

同時,唐朝還流行兩色布帛相拼的「間色裙」

ADVERTISEMENT

《舊唐書?高宗本記》載:「其異色綾錦,并花間裙衣等,糜費既廣,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

所謂「七破」,即指裙上被剖成七道,以間它色,拼縫而成。除了「七破」,奢侈者可達「十二破」之多。

為什麼唐代女性的裙子跟其他朝代的不一樣?

隋唐草創之時,女子便著低領曳地大幅長裙。

追根溯源,早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認為完美的女性應該擁有高聳的[乳.房]和豐滿的臀部(長情的西方人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著祖先的審美眼光)。

因此,希臘女性們都喜歡穿束腰很高的裙子,來突出自己的好身材。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這股風潮傳到西亞和中亞,在南北朝時期又通過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帶到了中原地區。

《夢溪筆談》有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ADVERTISEMENT

」「坦胸露肩」是典型的胡人特征。

胡漢之間的風俗習慣經過幾百年的融合,漢民族原本的「裸露羞恥」觀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胡族挺括露肩領的風靡。

到了唐代,唐軍對西域的軍事行動使得大批胡人入境,胡服大規模流行。

與此同時,上層統治者的崇佛行為帶來了印度文化的廣泛傳播。裸乳勢曲的女性形象與胡服發酵整合,便演化成了唐代女性「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的無限風情。

ADVERTISEMENT

寶釵行彩鳳,羅帔掩丹虹

據記載,玄宗開元年間,詔令后宮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等等,在參加后廷宴會時,披有圖案的披帛。帔,從巾,皮聲。古代女性披在肩背上的服飾。帔,也稱帔子。

談及唐代女性著裝時尚,帔子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帔子最初盛行于宮中,并以繪繡花卉紋樣區分等級。

唐代張鷟《游仙窟》詩云:「迎風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帔一般用紗、羅等輕薄織物做成,而「羅帔掩丹虹」就是指用羅做成的帔。

一般而言,帔的顏色多為紅色,故古人也稱帔為「紅帔」。

鴛鴦錦繪,紅線千匝。

通過考古資料(小編在國家歷史博物館做義務講解員的經歷)可知,帔帛最初并不長,到了唐代帔帛才開始變得越來越長,最終成為一條飄帶,加之材料輕薄,便最終形成了造型婉轉流暢、富于韻律動感的形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精髓內涵。

ADVERTISEMENT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因唐人對胡舞的崇尚,發展到對胡服的模仿,從而出現了「女為胡婦學胡妝」的現象。唐代胡服的另一主要元素是胡帽。胡帽又稱「蕃帽」,它的最普通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寬。

原屬西域的「胡帽」至唐代尤為盛行,珠帽、繡帽、搭耳帽、渾脫帽、卷檐虛帽等都可歸為胡帽。

張枯《現場援拓妓》詩稱:「促疊蠻黿引拓枝,卷檐虛帽戴帶交垂。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

花開若荼,烈酒三觚,袈衣而佇,若起千浮。

詩中 「卷檐虛帽」是一種男女通用的胡帽,由錦、氈、皮縫合而成,頂部高聳,帽檐部分向上翻卷。

除了卷檐虛帽,在唐代還有一種從西域地區流傳至中原的笠帽。

它是以竹篾為骨架,外蒙布帛,再抹以桐油,時稱油帽,又稱為「蘇幕遮」

ADVERTISEMENT

,或作「蘇摩遮」。

男女出行時皆可戴之,可御雨雪。唐錢起《詠白油帽送客》詩:「薄質慚加首,愁陰幸庇身。卷舒無定日,行止必依入。」宋王延德《高昌行紀》「高昌即西州也。……俗好騎射,婦人戴油帽,謂之蘇幕遮。」

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

「軍妝宮娥掃蛾淺」(李賀《十二月樂辭?三月》)、「輦前才人帶弓箭」(杜甫《哀江頭》)、「空教女子愛軍裝」(司空圖《劍器》)。

唐代社會環境開放革新,唐代女性擺脫了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躍馬揚鞭,身著男裝,與中原傳統的女性服飾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女效男裝」現象,在初唐時就已初現端倪。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

ADVERTISEMENT

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可見,太平公主就曾著男裝。

起弦風雅,鏡中月華。

到了中晚唐,貴族婦女也常穿男裝出行。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開元(713-741年)初,婦女多「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ADVERTISEMENT

的情況。

《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揮扇仕女圖》中皆有這種靚妝露面、無復障蔽的女子。

海棠初放,蝶舞風香。

據記載,武宗時王才人因穿著與武宗相同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女子穿戎裝,于秀美俏麗之中,別具一種英姿颯爽的氣質。

《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內外一體也。」

後來,依照時尚流行的「上行下效」的傳播規律,女穿男裝逐漸傳播并普及到民間,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

九、像唐朝人那樣尊重女性。

唐朝女性地位不低,學者孟憲實曾提出佐證:為了讓女性享有家庭之外的空間,敦煌有全女班的社團。這個社團需交會費,成員們一起吃飯、喝酒、念佛、游戲,相當于女子沙龍。

ADVERTISEMENT

佐證之二是莫高窟發現的「放妻書」,飽含深情:「愿娘子相離之后,重梳嬋鬢,美掃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不是「去妻」而是「放妻」,這是對女性的尊重,也說明在唐朝男女關系是趨于平等的。

陳寅恪曾考證,唐代人并不那麼注重貞節,女性較為自由。

花滿袖,紙深秋;桃花扇,憑肩游,兩眉羞。

十、像唐朝人那樣珍視友情。

友人的離別,催生了許多關于友情的佳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杜甫曾為李白寫過15首詩,最出色的是這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最深情的則是《夢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ADVERTISEMENT

」(唐朝詩人中另一對著名的CP——白居易和元稹,也有過心靈相通夢到對方的經歷。)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月色如昔,江上歸帆,兩情長圓,千般付箏弦。

十一、像唐朝人那樣有海納百川的氣量。

唐朝歡迎外國人。外國人無論是留學、游歷還是居住、遷徙、經商,都有相當高的自由度。玄宗年間,僅長安城便有四千戶「歸化人」。外國人一旦入籍,即免除十年稅賦,且「所在州鎮給衣食」。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這些政策,使得外國人紛紛前來,娶妻生子(唯一的限制是,外國人可娶唐朝女性,但不得攜妻回故土)、入籍,甚至做官:日本人晁衡(阿倍仲麻呂)官至節度使;波斯人阿羅漢在武朝時為官,封金城郡開國公、上柱國,等等。

ADVERTISEMENT

這就是泱泱大國的氣度。

※可汗跳支舞

《資治通鑒》:貞觀七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拉上歡度晚年的老爹李淵,在當年漢朝的未央宮飲宴,被抓到長安的突厥可汗頡利也在下面作陪。

喝高的老爹李淵,大概想起了自己當年給突厥稱臣的苦日子,甩手招呼頡利可汗給自己跳支舞。威震漠北的頡利可汗呢二話沒說就開跳,直跳得現場從憶苦思甜到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容華謝后,君臨天下;九重寶塔,流星颯沓。

1.要想富先修路的唐朝

唐朝社會經濟發達,首都長安城更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其四通八達的道路可以延伸到各個地區。

當時唐朝的道路分為兩類,一類是官道,一類是私道。

官道的品質十分有保證,不會發生堵車,也很少發生交通事故,路面一般都是鋪了青石板或者鵝卵石,道路非常平整。

ADVERTISEMENT

官道的主要作用是運糧、行軍、送遞文書,唐朝的官道有點類似于現代的國道。

另外一種是私道,大部分是地方官員修建的路,好一些的鋪有石板,差的和自然形成的路一樣都是被人踩出來的,是一種土路。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唐朝,除了道路類別,道路網也是四通八達。

比如帝都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經濟人口十分龐大,道路交通縱橫交錯,有「八到」之稱:東至東都835里;東南至商州265里;西南至洋州630里;東至華州 180里; 南取庫谷路至金州680里;正西微北至鳳翔310里;西北至邠州300里;東北至坊州350里;正東微北至同州250里。除了長安城,其他州郡也都擁有著極其密集的道路。

唐人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志》,清晰詳細地記載了唐朝各州所謂的「八到」

ADVERTISEMENT

,即以該地為中心而延伸到四面八方的道路情況及里程。

唐朝不僅路面交通發達,還首創了世界上新的路種,高架。這種道路是沿著懸崖峭壁修建的,與地面上的路同時都可以通行,故曰「復道」;因其是架起來的,有點像樓閣,故又曰「閣道」。

梁家畫閣中天起,雙闕連甍垂凰翼。

復道主要采用封閉式,在兩旁開有小窗,在路上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而外面的人卻看不見里面的情況。

據資料和唐詩可知,唐代長安城中的復道線路很長,從座落在城最東北的大明宮到皇城東南的興慶宮,再從興慶宮到最南端的曲江池,都有復道。因而,皇帝從大明宮到曲江池游玩,完全可在復道中行走。同時,也極大地便利了百姓。否則,皇帝一出行就要清街,封鎖道路,會造成極大不便。

ADVERTISEMENT

作為世界首創的新式道路,復道也為長安城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風景,使得長安城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壯觀的都市。

星河天懸,流云萬千。

2.不進波斯灣的唐朝「大龍」

唐朝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井噴時代,開到海外去的唐朝大船,更是常叫外國人開眼。

阿拉伯人蘇萊曼的《游記》里,就繪聲繪色寫了唐朝的大船,在南亞甚至東南亞的航線上,唐朝大船的載貨量,通常都是其他國家船舶的數倍。絕對的土豪級別。

而更驚人的是,以蘇萊曼的記載,當時波斯灣的港口比較簡陋,港口的水也太淺,以至于唐朝的船由于太大,根本沒法開進來。只能換小船進港。水太淺,容不下唐朝來的「大龍」。

木落雁南度,遙隔楚云端;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ADVERTISEMENT

3.打仗不如跳舞,死就死昭陵

比起被唐朝打得翩翩起舞的東突厥來,當時西方人眼里更恐怖的,卻還是西突厥。

西突厥盤踞中亞大地,勢力延伸到東羅馬地區,中亞諸國紛紛臣服。西突厥可汗在東羅馬史料里還有「北方之王」的名號。

公元657年,大唐王朝亮劍西突厥。勇將蘇定方的一萬鐵軍狂飆突進,在額爾齊斯河血戰西突厥十萬精銳,殺得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可汗嗷嗷西逃,但,逃卻沒逃贏,被大唐在烏茲別克斯坦抓個正著,四十萬人畜全成了俘虜。

輪回轉,千年寂,奢望醉一場。

同為俘虜,但,比起「打仗不如跳舞」的東突厥頡利可汗,這位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可汗卻更軸,押到長安后就沖唐高宗嚷嚷:要殺你就殺,但一定要在埋葬唐太宗的昭陵里殺,我死也要死在唐太宗身邊。

ADVERTISEMENT

唐高宗哭笑不得:算了赦了你了。阿史那賀魯病故后,唐高宗把他埋在東突厥頡利可汗墓碑旁邊,兩個突厥可汗做個伴,一對小伙伴在一起,挺好。

兩大威震歐亞的東西突厥可汗,就這麼全被大唐埋了。

一路煙霞,鶯飛草長。

4.向心力太強,爭先殉葬

唐朝滅突厥時,招降的那麼多突厥部將後來如何了?

最有發言權的是倆位重量級選手:阿史那杜爾和契苾何力。

阿史那杜爾是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契苾何力是鐵勒部的酋長。

自從歸降了唐太宗后,這二位昔日的大唐仇人,就是百分百死心塌地。

阿史那杜爾一生戰功卓著,且為官出名清廉,公認唐代廉政楷模。

契苾何力更是生猛,每次惡戰都沖鋒在前,一次被薛延陀汗國俘虜,對方花言巧語勸他投降,當場勸出他一句怒懟:有唐烈士受辱賊延邪——別看我是鐵勒人,我心卻是大唐心。

ADVERTISEMENT

心憔悴,淚空垂,無言以對,癡情換負累。

待唐太宗去世,這二位滿懷「大唐心」的哥倆,更是哭得昏天黑地,哭完了就拔刀抹脖子,大呼要追隨唐太宗而去。直到唐高宗連忙下了旨意,說我爹生前留話了,不許你倆殉葬。這二位硬漢才嚎哭著作罷。

如此向心力,正是「天可汗」唐太宗打造的大唐!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5.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

唐太宗年間,大唐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戒日王朝,不料戒日王朝發生內亂,逮住大唐使節一頓亂打。王玄策大使大怒,找吐蕃借了一千多兵馬,反過手就把今天印度史料還在海吹的戒日王朝給滅了。抓了一萬兩千多俘虜拉回長安。印度大陸各國紛紛向大唐表忠心,甚至還死乞白賴求大唐賜老子像與《道德經》,中心思想就是:我乖別打我。

ADVERTISEMENT

「國際影響」十分轟動。

這等外交大事,唐太宗怎麼處理的呢?

輕描淡寫一句話:「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

大揚國威的王玄策呢?

出使前就是個副使,立了功也就升了半級,提拔成從五品散朝大夫——滅個印度,在大唐就不算個事。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ADVERTISEMENT

6.鐵血軍隊,武裝到牙齒(再炫威武之師)

盛唐外戰的常見畫風,就是以少打多,經常是萬余人的唐朝大軍,追著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敵人狠打。

如此鐵血,這還要問問唐軍裝備有多狠?

以《太白陰經》記載,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唐朝軍隊,有陌刀手兩千五百人,騎兵六千人,重步兵五千人,刀盾兵與弓弩兵各三千人,其中批明光鎧精甲的士兵有八千五百人。全軍團裝備陌刀兩千五百把,強弓兩萬多把,硬弩兩千五百多張,各種箭支二十五萬支。不單有射程二百多米的輕型單兵弩,還有發射破甲重箭和火箭的轉軸車。每次作戰時先弓弩呼嘯騎射,然后步騎重兵沖陣,如此軍隊,真如兇悍的鋼鐵魔獸。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大唐鐵軍雪恥突厥的輝煌,幅員萬里的國土,就是靠這強大軍工生產撐起的鐵血軍隊,風光撐起。

ADVERTISEMENT

7.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VS「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

長安城西北處有一個開遠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唐朝軍隊去往都護府的城門。門口里程碑上,寫著這麼幾個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什麼意思?

這是告訴諸位西行之人不必擔心,從這到大唐西疆也就九千九百里,不必怕什麼「萬里長征人未還」

ADVERTISEMENT

九千九百里,如今聽起來也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距離,而那時的唐朝卻說:不過如此,這種炫耀方式,真是低調而霸氣。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又如取經人唐僧,一路逢人必說的第一句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欲前往西天取經」。

這是自報家門,也是在警告可能遇到的各種威脅,我可是從大唐來的。

一股大國公民的感覺撲面而來。

就這樣,一個無官職、無品級、專門到西方取經的和尚,愣是見了一路的各國領導人,談笑風生間拿到通關文牒。就連山洞里的妖怪都知道,這個和尚是從東土大唐來的。

※唐朝的「對外開放」: 里面的難出去,外面的能進來,進來了休想走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開放自信的朝代是?

最常見的答案是「大唐」。

ADVERTISEMENT

除了歷史教材,大眾文化也樂于強調唐代的開放和盛世氣象,如《妖貓傳》里的首都長安,多元包容,市民動輒與世界各國友人濟濟一堂大聯歡,儼然國際大都市。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唐代最著名的兩位偷渡客是玄奘、鑒真。他們不但不能合法出境,而且一個最終客死他鄉,另一個若非揚名番邦,有了巨大的統戰價值,也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為什麼以開放聞名的大唐「出國」會如此困難?唐朝的對外開放,究竟是種什麼樣的開放?

1.里面的難出去

真正的對外開放,應該是雙向的,既要允許本國人走出去,也要將外國人引進來,尤其是自由貿易。遺憾的是,允許本國普通居民走出國門的制度,在唐代從未出現過。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當年出國取經之所以要選擇偷渡,是因朝廷「禁約百姓不許出蕃」

ADVERTISEMENT

唐初政局不穩,戒嚴邊關還算事出有因。但隨著局勢安定,出關禁令非但沒有廢弛,反而有所強化。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及至唐高宗年間,朝廷已制定了一套周密的邊關制度,對私自出關的「刁民」隨時準備施以鐵拳。

《唐律疏議·衛禁律》規定:非因公出差不得出境,若大膽翻越國境,處二年徒刑;期間與外人交易,罪加一等;交易涉及兵器,絞刑;與外國人通婚,流放二千里。

即使唐朝官吏「因公出國」,未經批準夾帶私貨,一經發現,也要以盜竊罪論處。

非但國門難以逾越,相隔不遠的鄰縣做買賣也不太容易,商人必須「過所」(去官府開介紹信,辦通行證),否則,寸步難行。

長途跨國貿易回報驚人,粟特商人不惜萬里來華,大唐朝廷卻為何絲毫不考慮本國商人的需求?

ADVERTISEMENT

因為商人在唐代社會,地位過于低下。

盡管在經濟凋敝的唐朝初年,朝廷采取了一些鼓勵措施,但其對工商業的制度性歧視與歷朝歷代并無本質區別。

溫吞烈酒,細漫長喉。

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心腹房玄齡說:工商從業者屬于「雜色支流」

ADVERTISEMENT

,讓他們發財可以,但不能給官做,更不能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因而,直接杜絕了工商業者參政的可能。

唐高宗年間,對商人的制度性歧視變本加厲,「禁工商不得乘馬」,對服裝材質、顏色和居住環境也多有限制。

面對嘲笑,總要努力一下,就算破繭變不成胡蝶,也要變成幺蛾子晃花那些人的眼。

唐玄宗開元末年修成《大唐六典》一書,明確劃分了士農工商四等人的界限,其中「工商」有著專門的世襲戶籍,輕易不得改易,形同賤民。

在重農抑商的儒學士大夫眼里,舍棄農業生產而操持商賈之利,屬于舍本求末的惡行,而出境貿易更增加人口流失和勾結外國的風險,危害國家安全,當然不能在制度上開這種口子。

相比外來使節,唐朝官方使臣的出國頻次都不算很多。

ADVERTISEMENT

唐朝涉及外國的地理著作,作者大多都沒有境外實地探訪經歷,而是通過在鴻臚寺任職期間,依托接近外國人的便利寫成。實地探訪完成的《大唐西域記》《經行記》,作者不是偷渡客就是戰敗俘虜。

然而,唐朝商民也無需心理不平衡。一些外國人來去自由,無非是因為使節身份附帶的外交特權。一旦失去政治身份,外籍商人在出入境待遇上不但與一般漢商無異,還可能永遠回不到故鄉。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2.外面的能進來

在唐朝開國初年,便拋出種種優惠政策,吸引外籍人士來華定居。

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曾規定:歸附大唐的外籍商人,每人每年只需繳納丁稅 5-10 文不等,有時甚至免繳,而普通漢民每年卻需繳納田租粟二石。

ADVERTISEMENT

唐代律法還賦予外籍人士治外法權,外籍人士之間發生糾紛,可不按唐律作為斷案依據。「諸化外人,同類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唐律疏議》)。

此外,唐代政權和高等院校也對外籍人士開放。

如國子監這種朝廷最高學府,平時只收文武三品以上的高干子弟,平民子弟都無入學資格,但大門卻對外國貴族子弟敞開。外國人在唐代為官為將的也比比皆是,有些甚至成為朝廷心腹。

愿付一夢換傾城,隔盡天涯幾世間。

唐朝統治集團脫胎于民族大融合的北朝,敢于大膽吸收各國優秀人才加入政權,對胡文化也有一些特殊癖好,但胡文化影響大多停留在音樂、舞蹈、服飾、飲食等文化表層,對倫理道德,思想方式的影響有限。

這些政策主要服務于政治目的。唐朝建立之初,剛剛經歷隋末大動亂,政權根基不穩,百業凋敝,民心渙散。

ADVERTISEMENT

這時吸收外來移民,除能增加一定的財稅,更可以營造一種四方向化的氛圍,樹立統治權威。

言有物,行有恒。

合法合規的對外經貿途徑只有三條:純官方的朝貢貿易、官方嚴格控制下的邊境互市以及市舶貿易。由于對外開放是政治掛帥,僅在事關百姓生計的經貿領域,邁出的步子并不大。

外人積極「慕化」,向來是盛世必不可少的妝點

唐代的「朝貢貿易」,與歷代相比,也是由于朝廷賞賜格外慷慨,價值遠超貢品本身,吸引了大批來自中亞的商業民族粟特人,混入各國使團牟利。

然而,粟特「貢使」若想再挾帶私貨,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唐律疏議》規定:私自攜帶物品與唐普通百姓交易,按盜竊罪量刑,最高可判處三千里流刑。

朝貢使節由鴻臚寺負責接待,享受交通和食宿的免費待遇。

ADVERTISEMENT

安史之亂爆發后,滯留首都長安的外籍「貢使」多達 4000 戶,這些人大多實際上是商人,卻長期享受使節待遇,領唐朝廷體制內的工資,唐朝每年要給這些人發放貨幣 50 萬緡,糧食 13000 斛。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雖有嚴格禁令,天長日久,外國使者與唐人發生經濟聯系仍不可避免。

相比大食商人漂洋過海,粟特駝隊穿越大漠,唐朝商人能做的,僅僅是攜帶貨品在官方口岸等待外商到來。嚴苛律令,讓他們不可能合法踏出國門。

「互市」,是唐朝最常見的跨國貿易形式。唐朝政府在邊境指定了不少政府控制的交易場所,交易價格一般先由官府出面與蕃人商量好,開放期間,官吏蒞臨監督。

3.外商入境,關門打狗

根據敦煌遺書《唐開元戶部格殘卷》的記載,唐垂拱元年(685 年)八月,朝廷曾下達敕令:

ADVERTISEMENT

「諸蕃商胡若有駝逐,任于內地興易,不得入蕃。仍令邊州關津鎮戍嚴加捉捕」。

敕令清晰表明,朝廷原則上同意外國商隊在外交使團外直接來內地貿易,但,要付出代價:來了就算自愿歸化大唐,「不得入蕃」,再也不準回歸故土。

真正的勇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迎戰不應該害怕的,二是害怕應該害怕的。

律令制定的背景:

以粟特人為主的胡商長年壟斷絲路貿易,并廣泛定居于商路沿線和中國內地。

自魏晉以來,絲路沿線發展出大量粟特人定居點。甚至在巴蜀、吳越地區,都活躍著相當數量的粟特富商。

粟特人原居住于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商人以善于經商和富有冒險精神著稱,足跡遍及歐亞內陸,長期壟斷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貿易。在華粟特商人分為「興生胡」和「西州百姓」

ADVERTISEMENT

,前者是行商,來往于中亞和中國內地,后者多為座商,已入中國籍。

行走的意義,就在于繁華看盡后,讓心靈重歸自由。

唐朝雖鼓勵外國人入籍,內地粟特人也多被衙門編戶齊民,但,他們仍與中亞聯系密切,不免讓官方緊繃安全弦,擔心國內情勢被外夷探知。

因此,既要外部世界的財富,又要政權穩固,唐朝政府只能委屈夷商有去無回。

其實,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并不穩固,與周邊突厥、吐蕃長期拉鋸,政令的實際執行力度可能要大打折扣。直到公元 8 世紀的唐玄宗時代,唐朝對安西四鎮周邊的控制終于加強。

臨水結廬,烈酒三觚。

天寶二年(公元 743 年)的一條敕令嚴厲宣布,西域各國「雖托以求利,終交通外藩……自今以后,一切禁絕」。粟特胡商及外國百姓,自此再也不能隨意跨境貿易。

ADVERTISEMENT

粟特商人販運的貨物,除了絲綢,以胡人女奴為大宗。當時長安城里廣受歡迎的胡姬即拜人口販賣所賜。(唐朝的「胡」,多數時候特指昭武九姓胡,即粟特人。)

這道敕令未執行多久,十二年后,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西域邊防軍撤回本土平叛,放棄了對西域和河西走廊的掌控,唐朝與中、西亞的貿易路線日益阻塞。

而此前,唐朝已頗有先見之明的在廣州設立了市舶司,對外貿易重心由陸路逐漸轉為海路。

一夜孤笛聲,流年三四輪。

由于安史之亂的頭目安祿山、史思明都有粟特血統,唐朝對粟特人態度轉為敵視。在華粟特人被迫主動加快了「漢化」進程。

然而,政府全面主導貿易的基調并未消減。

主管海外貿易的廣州市舶使由唐中央直接任命,大多由皇帝親近的宦官充任。

ADVERTISEMENT

外商的貨物,必須先由官府買斷最好的部分,其余才允許在民間貿易。

風里水鄉,絲竹悠揚,繞梁藤蘿香。

同時,考慮到蕃人乘船不遠萬里來華,「慕化」之心可嘉,《唐律疏議》在使節的婚姻問題上格外開恩,允許其在華期間與中國女子跨國通婚,但,回國時不得將妻子及所生子女帶回番邦,違者嚴懲。

及至宋代,這條律令依然沿用,但修正得更為人道:偷帶中國妻子出國,判一年徒刑,若只偷帶子女,可以罪減一等。(畢竟混血兒只能算半個中國人。)

4.二元化管理

西伯利亞這塊亞洲北部最蠻荒的一塊土地,現在是屬于俄羅斯聯邦,不過在歷史上這里可是中國的領土,唐朝時期設置了安北都護府(唐朝本土與安東、安北、安西、安南、北庭、單于六大都護府),後來,又把安北都護府一分為二,靠近長城沿線的地方設置為云中都護府,治所在現在內蒙古的托克托市。

ADVERTISEMENT

靠近漠北的地區設置為瀚海都護府,治所在蒙古國的哈拉和林。瀚海就是現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蘇武牧羊涮羊肉的地方,在漢朝的時候這里叫:北海。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瀚海都護府管轄的范圍西到阿爾泰山,東到外興安嶺,南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北到北冰洋沿岸,管轄面積大概6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現代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在瀚海都護府管轄的領土范圍內,生活著一些土著民族,大唐帝國也給他們畫了民族自治區。唐朝在當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漢人的居住區,推行和內地一樣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和行政區劃。在其他區域維持當地土著的行政管理制度,授以其酋長唐帝國官職名號,以示羈縻。

5.雖在天隅,但心向天朝

《新唐書》記載:流鬼國,去京師一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

ADVERTISEMENT

此國沒有城池,部眾沿海而居,以熊,鹿皮為衣,以捕魚游獵為食,以弓箭為戰。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這個流鬼國現在到底在哪呢?

翻開世界地圖,向俄羅斯的北亞地區一掃,閃出了一個名字:堪察加半島,三面環海,天寒地凍,像是世界的盡頭,蠻荒大地。

流鬼國沒有形成禮儀教化,更談上不官員制度,但遭到別的部落入侵時,仍有一萬青壯年士兵出戰。靺鞨人經常穿越鄂霍次克海,與流鬼國互通有無,一來二往,流鬼國從里到外知道了在靺鞨以南,有一個非常強盛的文明中心,中國(唐朝)。

西元640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的同年,流鬼國王子可也余志(當地酋長的兒子),跋涉15000里,抵達長安,覲見了太宗皇帝,并向唐朝朝貢,太宗皇帝封他為從五品騎都尉。

ADVERTISEMENT

交談中,雙方更是跨越了四種語方,使用了三個翻譯,由此可見,流鬼國是何等的僻遠,與世隔絕。

流鬼國王子可也余志表示:流鬼國雖在天隅,但心向天朝,希望能夠歸入唐帝國領土。

天地遼闊四處皆可流浪,但倘若你應允,我最想抖落一身星光,從此長居你心上。

流鬼國此行中,有一位老者,他對唐朝官員說:在流鬼國以北,還有一個夜叉國。此國之人非常兇狠,我們從未跨過邊界,更別談與其往來了。這個所謂夜叉國,從未與文明的中心,中國(唐朝)取得過任何的聯系。

這個夜叉國在哪呢?

就在現在俄羅斯北極圈的楚科奇半島上,東接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在夜叉國的土地上是可以看見北極熊的。

在流鬼國,夜叉國的西面,還有一個驅度寐國。驅度寐國相對于流鬼國,距離大唐更近一些,但文明程度也落后太多,此國人身高體長,沒有束發的習慣,居住在石窟土穴中,經常和南面的室韋人(蒙古人的祖先)發生戰爭,所使用的武器不是弓箭,而是石頭。

ADVERTISEMENT

萬國來朝,四夷賓服。

太宗皇帝崩逝后,大唐再次迎來了曷刺國的來使,此國在北冰洋沿岸,沿途經過了西伯利亞的黠戛斯(就是現在的柯爾克孜族)都播,骨利干等部落,再經過蒙古高原的突厥,回鶻等部落,跋涉14000里,抵達長安,覲見高宗皇帝。

雖然在唐朝的諸多史料中,對他們均以國相稱,其實,按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都是生活在北亞凍土地帶的小部落,國家也好,部落也罷,無論如何,他們心甘情愿,不遠萬里,來唐朝朝貢,并愿意并入大唐帝國版圖,可見華夏文明之鼎盛,恩威之遠播四方。

ADVERTISEMENT

推薦:可汗跳支舞,萬國來朝 「有美感的」唐朝 或者 青水:「有美感的」唐朝:浮生滔滔,心念瀟瀟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2/02
具體點,說一個唐朝公主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位,不以宮斗出名、用社稷之功名留青史的女性——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出生于開元中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mdash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2/02
大家說的基本都對,我再補充一點:唐朝時期,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透出一種自信的氣度。這種自信從他的軍事、外交、文化、國家治理、疆域版圖等各個方面均有所體現,文明的輸出僅是其中一項。這種自信是以國家的真正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2/02
唐朝屬于戰略攻勢,它的每一場勝利,都是別人的領土,甚至是滅國,而它的大多數失敗,僅僅是唐軍退回去修整再來。宋朝屬于戰略防御,它的每一場失敗,都是自己的領土,甚至是滅國,而它的大多數勝利,僅僅是敵人退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2/02
唐朝是中國古代史「外卷」的巔峰。「外卷」總是很爽的,一直「外卷」一直爽。唐朝的「外卷」體現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內卷」映襯,更顯得「外卷」是那麼的難能可貴。1、軍事上唐朝是少數喜歡「到處惹事」找人打的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2/02
從一件外交事件,來看看唐朝在曾經國際上的影響力。632年,阿拉伯帝國創始人穆罕默德死了以后,他的繼任者開始四面出擊,同時對東羅馬和薩珊王朝發起了進攻。薩珊王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亞茲德格爾德三世,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2/02
答主換一個角度切題。從唐詩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蔣勛對「待」一字情有獨鐘。他說這是「江山有待」。「當陳子昂站在歷史的一個高峰上,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2/0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2/02
絕大多數人可能是因為對唐朝沒有細致的了解。前宋史研究會會長王曾瑜教授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歷史學家不會「愛」任何王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2/02
因為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上限無限高底線也極高的一個朝代。畢竟一個經歷過武周篡位,韋后之亂,安史之亂,涇源之變,二帝四王之亂的朝代不僅僅能撐住,并且還解決了突厥,高句麗,吐蕃,南詔,回紇,薛延陀這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2/02
突然發現這個話題,補一篇之前勤啃兩個月西域歷史后寫的文章,應該能夠間接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讓你回到中國歷史上的某個時代,你會選擇哪一個?」——「我一般有兩個選擇:春秋和盛唐。如果只能選一個,我會毫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2/02
中國是有兩部分的,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出塞詩靠譜的,大多就在唐朝,定義了一半的中國,我是比較懷念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2/02
有一種武功,比「封狼居胥」還要高一個檔次——征服青藏高原。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鳳毛麟角、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2/02
唐朝前一百幾十年,稅收都不高,食鹽都不收稅,與百姓共享。比大宋好多了,不要以為大宋的老百姓多富裕,富裕的只是少數的讀書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2/02
因為唐朝奠定了『東亞文化圈』的基礎。今天日本、韓國和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始于隋唐。(南北朝時期漢字隨著佛教的傳播已經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但大規模引入中國文化是從隋唐開始的。)在現在的『東亞文化圈』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2/02
最近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覺得錢穆先生的態度很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每個中國人面對盛唐都會像錢穆先生一樣,變成一位偏私護短的老師。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2/02
跟東羅馬議定邊界立界碑,我想現在好像還沒哪本唐穿小說敢具體寫這一情節《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君諱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2/02
高中同學聚會,我總會無意間提起當年大學聯考我是班上第一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2/02
如果古代有網友,唐詩何止10000首?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這是盛世大唐整個亞洲諸國心中的魔幻之都是你整個家族真正最富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2/02
說幾個唐朝開國的時候強大的地方:1. 李世民雖然是殺了兄弟奪的天下,但是并沒有鳥盡弓藏,幾乎所有的功臣都留了下來。可見其仁德。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算是不流血的解決方式了, 明朝朱元璋則是殺, 現代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2/02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二在軍事、經濟、文化的影響力上,都名列世界前2的朝代。還有一個朝代,就是漢朝。同時期的其他大國、強國,要麼軍事不行,比如東羅馬;要麼經濟不行,比如吐蕃;要麼文化不行,比如大食。用本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