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就是滿清徹底不行了,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倒計時
拿火繩槍的八旗軍打不過用機槍的淮軍 東南互保背后的軍力較量
東南互保是晚清一個爭議很大的事件,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慈禧根本就沒有追究參與互保的地方大員.要知道這群地方大員可是和洋人直接簽訂了放棄慈禧的條約,張之洞張香帥和英國人約定,只要英國人50萬白銀借款到手,就不北上救援慈禧.
也就是說如果慈禧不幸被八國聯軍干掉了,張香帥就兩眼一閉只當沒看見。這些條約慈禧知道,但她也只當不知道,因為滿清在1900年前后已經丟失了所有可靠的兵力,根本對抗不了張之洞們手下的部隊。
早在戊戌變法前后,滿清就喪失了東南地區的控制權,漢人豪門就已經和慈禧的反對者拉拉扯扯。
戊戌變法時期,左宗棠家的老四、曾國藩家的兩個孫子都和譚嗣同往來密切(曾國荃的孫子曾廣河還因為沒有救成譚嗣同而自殺,比他大爺實誠多了),這些湘軍巨頭的后人只要人在東南,就安然無恙,慈禧并不敢派出人馬進行追殺。老曾家的曾廣鈞等人還和秋瑾等革命黨人關系密切,曾國藩的長孫曾廣鈞當過秋瑾的老師,侄子曾紀梁還是秋瑾的媒人。老曾家、老左家的這些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慈禧等人可能也知道,但也都當沒看見。
因為清末滿清權貴可以直接指揮的兵力已經大為縮水,軍力上遠不如地方大員。1900年前后,滿清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有近30萬人的練軍和防軍都在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手中掌握,滿清八旗權貴手中可用的武力在十萬人左右。當時滿清有綠營軍38萬6962人(綠營軍已經裁剪了很多),八旗兵丁20萬左右;滿清依為長城的防軍總兵力是27萬1212人,練軍總兵力為11萬5681人(此外還有袁世凱新軍和張之洞自強軍)。防軍和練軍都是曾國藩、劉長佑等人按照湘軍、淮軍的編制組織訓練的部隊,長官都是湘/淮兩系大佬指定的,這些部隊的軍餉也都是地方督撫給的,并不由兵部發餉。
湘系和淮系的大佬們在地方上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年(劉坤一就當了近20年兩江總督),大部分的防軍和練軍都對他們忠心耿耿,對滿清統治者反而沒有太大的忠心。當時慈禧真正能掌握在手中的兵力只有直隸總督榮祿的數萬人馬和東三省的五萬人,京城內滿清權貴還能動用神機營等八旗部隊。這些人馬問題還不少,榮祿可以調動的直隸淮軍有1萬2000多人,這些李鴻章的老部下控制直隸各個炮台;直隸的練軍(底子也是淮軍和湘軍)有1萬9000多人,他們都和湘淮兩系關系密切。榮祿真正能依靠的部隊是董福祥的甘軍,這只部隊有1萬1000多人,被他爭取來的聶士成(淮軍老將)有一萬5403人。
1898年榮祿還組建了一萬人的武衛中軍,在東南互保前,榮祿手下真正可以動用的武力就是5萬人左右。北京城內的神機營和八旗部隊也有部分愛國好漢,但在訓練和裝備上都比不上防軍和練軍,天津的防軍已經裝備了機槍,北京城內的八旗軍還用火繩槍守城。東北的防軍、練軍倒是歸屬八旗出身的將軍指揮,裝備還是不如內地的同行,洋槍比例只有四成。
這些部隊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幾乎全軍覆沒。沙俄也出動了13萬大軍進入東北,擊敗了東北八旗大員手下的部隊。東南互保協議達成后,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統統簽字,就連正白旗出身的端方(此人還是袁世凱的親家,在戊戌變法中也是進步分子)也在陜西巡撫任上表示贊同。
這些督撫手下的防軍、練軍、新軍總兵力超過20萬,滿清貴族可以依靠的武力又幾乎團滅,慈禧自然不敢清算這些地方大員,她反而要對他們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