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講就是搞地方自治啊。
主要清朝他本身這事兒干的確實離離原上譜。真就是腦子缺根弦兒似的,認為你那二十幾萬義和團刀槍不入,就能擋住洋人火槍,火炮。真就以為外國人他就輕易的想掀翻慈禧的統治。
本身當時戊戌變法搞到最后慈禧認為光緒有威脅,覺得光緒可能不光是想奪權,還想要他她老命,就把光緒干掉了。
這事兒傳到洋人那洋人也慌了,也不知道你帶清搞啥。你這代清這麼一搞,那我們的利益是不是沒辦法得到維護了呀?
所以洋人一開始他也并不是想真的刀槍相見,把慈禧給換掉。一開始洋人也是抱著試探的想法來了解慈禧的,但是這在其中有人使壞,來干擾慈禧的視聽,覺得這洋人想要再把光緒接出來,重新扶植新的統治者。
恰巧這個時候義和團又鬧起來了,然后帶清那幫人覺得這群義和團刀槍不入,能擋得住洋人,那慈禧就覺得我利用這群義和團把洋人擋住,然后我不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了嗎?
于是就在這一連串的誤會和猜忌之下,慈禧非常自信的對十幾個國家宣戰,可是那群地方大臣們不傻呀。那像袁世凱他本人親自試過,直接拿槍給了義和團一個頭子一槍,發現根本就不是刀槍不入。他很清楚,這不就是鬧著玩兒的嗎?
這群大臣們也急了眼了,那東南財稅這麼重要的事兒,卷到你這一場無意義的戰爭,把國家打爛了,那以后怎麼辦?
實際上地方的大臣就根本沒有說想要獨立的那種決心,很簡單,因為大家各自派系不同,也團結不到一塊兒去。
就這樣,那群大臣們集體違抗了中央。還有一點為什麼他們能搞得那麼厲害,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太平天國的時候。這群手里自己帶軍隊的地方大臣們崛起了。這群人有資歷,論資排輩,那哪兒是中央那幾個滿族大臣能比得了的。
他們本來就很有威信,號召力特別大。
那關于這件事兒最后的結果是怎麼樣呢?其實沒有任何結果。
義和團這事兒最終導致了庚子國難,他對清朝的影響有多大?一仗打下來,自從甲午戰爭之后,訓練的新軍有2/3都被干掉了。駐防東北的十多萬滿足八旗軍隊也被干掉了。清王朝手里最后的軍隊就是袁世凱的那點兒新軍了。
所以這一仗打完,最后他們還得仰仗那些地方大臣。要是這群地方大臣們有一個領頭人,估計清朝就早早改朝換代了。所以地方鬧出這麼大的事兒,中央也不敢管。
其實吧,這件事兒對中國的影響挺大的。
帶清其實真的是一手好牌打爛了,雖然當時的清王朝甲午戰敗,損失非常大。但是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能夠把淮軍勢力清除出中國的機會。
然后當時甲午戰敗之后,清王朝也開始逐漸的訓練新軍。
如果清朝20多萬精銳的新軍能夠訓練出來,而不是因為庚子國難近乎都被干掉,只剩下袁世凱一人獨大,然后過渡到一個能夠爭取眾多知識分子和官僚的立憲制政體,不搞那些廢除科舉,皇族內閣的騷操作。讓中國逐漸的走向一個集權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那麼外蒙古應該不太可能會獨立。中華大地能少之后幾十年戰亂。
因為外蒙古這事兒啊,他之所以選擇獨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自己是認為自己是屬于清王朝的一部分,而不是屬于中華國家的一部分。
蒙古和帶清的關系一直都是皇太極那個時候世代聯婚的體制,結果帶清沒了這個連接的紐帶也就沒了,外蒙古就順理成章的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