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涉及到以下兩個問題:
一、國號
中國歷史上以「漢」為國號的王朝和政權有
1.西漢。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歷十四帝,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8年,王莽廢傀儡太子劉嬰,建立新朝,享國二百一十年的西漢王朝滅亡。
2.玄漢。繼新朝之后出現的政權,歷兩帝,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建立,定都洛陽,后遷長安,史稱「玄漢」,公元27年,劉秀擊敗赤眉軍,建世帝劉盆子投降,享國五年的玄漢政權滅亡。
3.東漢。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歷十四帝,公元25年,劉秀稱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曹丕,享國一百九十五年的東漢王朝滅亡。
4.蜀漢。公元221年,漢朝宗室劉備建立,國號」漢「,因以蜀地為根據地,史稱「蜀漢「,歷兩帝,公元263年,蜀漢后主劉禪向曹魏投降,享國四十二年的蜀漢滅亡。
5.趙漢。五胡十六國之一,公元304年,劉淵以光復漢室為名建立,國號「漢」,后改為「趙」,史稱」前趙「,也稱」趙漢「,歷五帝,公元329年,為后趙所滅,享國二十六年。
6.成漢。五胡十六國之一,公元304年,氐族領袖李雄建立,國號「成」,定都成都,后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歷五帝,公元347年,成漢為東晉所滅,享國四十三年。
7.南漢。五代十國之一,公元917年,劉龑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歷四帝,公元971年,南漢為北宋所滅,享國五十四年。
8.后漢。五代十國之一,五代的第四個朝代,公元947年,后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定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史稱」后漢「,歷兩帝,公元951年,后漢隱帝劉承佑為郭威所殺,享國僅四年的后漢滅亡。
9.北漢。五代十國之一,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歷四帝,公元979年,北漢為北宋所滅,享國二十九年。
10.陳漢。元朝末年割據政權之一,公元1360年,陳友諒稱帝,國號」漢「,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史稱」陳漢「,歷兩帝,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的大戰中擊殺陳友諒,公元1364年,陳友諒次子陳理向朱元璋投降,享國五年的陳漢滅亡。
請注意這些政權的國號都是「漢」,X漢只是史家為了區分它們所加的前綴。
具體到兩漢,當時的人是沒有「西漢」、「東漢」這種概念的,東漢和帝在位期間,著名史學家班固寫下名作《漢書》,記錄了從劉邦稱帝到王莽的新朝覆滅,但書名既不叫《西漢書》,也不叫《前漢書》或者《先漢書》,說明東漢王朝是以漢王朝正統自居的,統稱自然是「大漢」,如果要指到具體年份,有年號。到了蜀漢,大漢丞相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將前朝分別稱為先漢、后漢(突然有點不認識漢這個字了)
東漢皇帝系出西漢皇室,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后裔。人家只是從反賊手中奪回了自家的江山而已,是正經的大漢帝國,不像后面那些跟風的,你們也配姓漢?所以東漢皇帝在太廟祭祀西漢皇帝合情合法合理。
二、太廟
東漢經過新朝末年的戰亂,西漢的宗廟都遭到了破壞,劉秀稱帝之后,就遵照周朝的七廟制,在洛陽起高廟,將西漢上至高祖,下至平帝的神位都安放在了高廟中,但是主要祭祀的是高祖、文帝、武帝三位。同時劉秀又建了親廟,打算以父南頓君欽、祖鉅鹿都尉回、曾祖郁林太守外、高祖舂陵節侯買為四親廟,這樣加上高廟中的高祖、文帝、武帝,就是七廟了,但是禮部官員認為劉秀的這種提法不符合禮制,因為按禮法來講,劉秀屬于小宗,無法繼承漢的大統,所以他必須以小宗如大宗,于是劉秀就成了漢元帝的兒子輩,漢元帝成了劉秀宗法上的父親,劉秀轉移了宗譜。
這樣一來,東漢七廟就成了光武帝在雒陽高廟親祀的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五世,以及令有司在長安故高廟祀的成帝、哀帝、平帝二世三帝。
而自己直系的親廟,就無法進宗廟了,只能由所在地方祭祀。按照這樣的禮法,劉秀死后,應該進高廟序昭穆,但是劉秀死后,他的兒子明帝沒有這樣做,而是專門給劉秀建了一座世祖廟。明帝死后,沒有為自己建廟,而是遺詔將自己的神主藏于世祖廟中。于是東漢明帝后太廟分為高廟、世祖廟對兩漢皇帝分別祭祀,這樣在昭穆傳統下世祖就能萬世不易了。
《后漢書·志·祭祀上》記載「正月上丁,祠南郊。禮畢,次北郊,明堂,高廟,世祖廟,謂之五供。」「正月甲子若丙子為吉日,可加元服,儀從《冠禮》。乘輿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訖,皆于高祖廟如禮謁。」
至于高祖廟和世祖廟在不同時期都供奉著誰,我們看《后漢書·志·祭祀下》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廟于雒陽。
四時祫祀,高帝為太祖,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余帝四時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臘,一歲五祀。「
後來又因「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號曰中宗「。
其中,「父為昭,南向;子為穆,北向。父子不并坐,而孫從王父。太祖東面,惠、文、武、元帝為昭,景、宣帝為穆。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時不祭。「
等到」明帝臨終遺詔,遵儉無起寢廟,藏主于世祖廟更衣。孝章即位,不敢違,以更衣有小別,上尊號曰顯宗廟,間祠于更衣,四時合祭于世祖廟。章帝臨崩,遺詔無起寢廟,廟如先帝故事。和帝即位不敢違,上尊號曰肅宗。后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廟,積多無別,是后顯宗但為陵寢之號「,建立了世祖廟以與高廟區別。
靈帝時,」京都四時所祭高廟五主,世祖廟七主「
其他的牌位變化比較多,就不提了,有興趣可自行觀看《后漢書》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