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前兩天還確實有淺薄的考慮了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題主說的焚書坑儒的事情。
焚書坑儒不是把所有的書都燒了,不是把所有的讀書人都殺了。
就像伏勝,在焚書的時候把《尚書》藏在墻壁里面,後來漢文帝的時候,把自己記憶的《尚書》口誦出來,弟子手抄。從而讓《尚書》再一次流傳開來。
所以,我認為焚書坑儒對夏朝記錄的缺失影響不大。
我認為夏朝記錄的缺失,最大的可能是記錄的載體。
一般認為,現在中國考古最早發現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目前找到的甲骨文一般認為是商朝中晚期,也就是大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這時候的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了。
而甲骨文,一般是刻在龜甲或者是獸骨上的,一般是王室記錄占卜或者是記錄大事的。最早是河南安陽的農民找到的,根本就不知道這玩意是個啥,只是把它當成是一種藥材,研磨成了粉,從而導致了很多浪費。
甲骨文之后,載體出現了金屬器物,但是金屬器物的鑄造以及文字的銘刻就相對更難了,雖然器物本身相對陶器更加堅硬而不易碎,但是金屬都難免會遇到一個問題——氧化。金屬表面銘刻的文字可能就在歷史中消失不見。
除了甲骨文、金屬器物,歷史上的文字載體還有絲帛,但是這玩意兒造價可就貴了,而且相對而言,這玩意兒的保存可就更難了,如果是在密閉的不流通環境中,可能保存的時間會長,但是如果是暴露在空氣中,這玩意能保存多少年呢?上面的文字不就隨著絲帛的消亡而湮沒在歷史中了?
可能歷史上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作為文字載體使用最多的就是竹簡了,它應該也是在造紙術出現之前,使用時間最長的了。成語所謂的「學富五車」
當然,除了文字載體這個問題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古代文字的研究。
就像是甲骨文,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概是4500多,但是譯讀出來的數量不到一半,大約是2000左右。
而在甲骨文之前,其實是有其他的文字的,就像發掘出來的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印有文字或者是其他的圖案。但是因為陶器上大多數印的文字都是單字或者是幾個字,又或者是因為陶器的缺失破損,無法形成系統的記錄。目前呢,對于這類的文字的意義的研究還查不到更進一步的信息,如果有相關從業者可以補充。
以上。(劃掉——)
補充一點內容。
關于文字的載體,可能還存在泥板、石板、獸皮等。
泥板,雖然這玩意兒制作簡單且刻下文字也簡單,這玩意兒的保存那真的是……自然放置的情況下,不要說放在歷史長河中可能要以百年為尺度來計量,就一年能不能保證泥板依舊都不好說。如果說當時有人能想到把他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環境等情況記錄下來供后人查看,那麼我想這個問題一定是在重點考慮的范圍之類的。
石板,這玩意兒本身的選擇余地就不多,因為是要作為文字載體,那麼它應該就需要盡可能的平整,而且可以作為刻字的面積不能太小。自然狀態下,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挑選搬運等。
獸皮,這個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工藝水準,會有很大的味道,而且其實獸皮在當時的生活夏,我覺得最主要的作用可能是用來做冬衣來抵御嚴寒(這里的邏輯就是要先保證生存再說其他),所以,用獸皮等類似材料用來書寫記錄應該十分的不廣泛。
再來說題主說的有沒有夏朝的事情。
首先呢,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從上古時期的黃帝時代一直寫到了漢武帝時期。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這里應該是相對官方的第一次提到夏朝。至于司馬遷是從哪里弄來的這些資料作為參考,這我不知道現在還可不可以去考證,但我相信歷史學家們為了對抗國外的歷史學家說中國只有3500年文明的說法,應該是有這方面的努力的。
其次,甲骨文被認定為是一種成熟的文字,那麼它的發展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明、演變、固定的,所以在此之前,必然是有人專門做這方面的工作的。
第三,目前針對夏朝,沒有任何直接的文字證據能充分的證明其存在與否。比如,沒有找到夏時期的針對統治階級的記錄、沒有找到夏時期的針對當時社會及民眾生活等的記錄。但是,從歷史的軌跡上來推算猜測,在我們找到的有明確記錄的時代(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商朝中期,大約是3500多年前)之前,應該是存在的。
最后,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個時期是存在的。但,是不是我們所稱的「夏」,以及當時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說不好。
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