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東羅馬議定邊界立界碑,我想現在好像還沒哪本唐穿小說敢具體寫這一情節
《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
「君諱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出使召來至此,即授將軍,北門□領侍衛驅馳。又差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碑文大意是:大唐派遣到東羅馬的使臣,名為阿羅憾,祖籍是波斯國人。因為在顯慶年間隨蘇定方作戰功勞較大,被調到京城授予禁衛軍將領職務。考慮到他是波斯人,比較了解東羅馬事務,所以,朝廷任命他為「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負責處理與東羅馬的相關事務。阿羅憾在與東羅馬溝通交流之后,在兩國交界處立上界碑。該墓志作于景云年間(公元710-711年),并宣稱阿羅憾樹立的界碑「峨峨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