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這事跟血緣還真關系不大。
我看到很多人說呂后了。
但是請問:呂后被漢文帝鞭尸了嗎?
當然沒有啊。而且不僅沒鞭尸,還和劉邦合葬了。
高后崩,合葬長陵。祿、產等懼誅,謀作亂。大臣征之,天誘其統,卒滅呂氏。
我們知道,有資格和劉邦合葬的有兩個人,一位是呂后,另一位是死后追封皇后的薄太后,也就是漢文帝的母親。令人頗為意外的是,即使在諸呂被鏟除后,和劉邦合葬長陵的依然是呂后,而非薄后。而薄后葬在了漢文帝霸陵的附近。
文帝母薄姬南陵,在霸陵南,故曰南陵。即今所謂薄陵也。
為啥會這樣呢?
原因在于,被清算的是諸呂,不是呂后。鏟除諸呂,和否認呂后的合法性,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我們再看一遍第一段引文。「高后崩,合葬長陵。
祿、產等懼誅,謀作亂。大臣征之,天誘其統,卒滅呂氏。」
所以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漢朝的官方說法是這樣的:呂后死后,呂祿、呂產這些人發動叛亂,被大臣給平定了。說得很明白,要造反的不是呂后,而是呂祿、呂產等等呂家人。
所以,雖然呂家被滅族,但呂后的合法性并沒有被否定。終西漢一朝,呂后都能以太祖高皇后的身份在高廟里接受香火。
為啥說是「終西漢一朝」呢?
因為在東漢,事情起了變化。變化就是,劉秀非常看不慣呂后。于是,劉秀派人去高廟向劉邦匯報:呂后這家伙違背了您非劉不王的祖訓,殘害皇子,不是好人,不適合配食高廟。所以,從今往后,呂后不是高皇后了,薄姬才是高皇后。
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
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
且慢,后面還有一句。
遷呂太后廟主于園,四時上祭。
你看,劉秀給呂后另立了一個廟,而且還四時上祭。劉秀對呂后可以說相當不滿了吧,但即使如此,劉秀也沒有對呂后批倒批臭,更沒去否定呂后的合法性。
所以,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呂后一直都是漢朝法理傳承的一部分,也一直都是宗廟里的祭祀對象。
這和血緣有關系嗎?
當然沒半點關系啊,我們知道,呂后和漢文帝劉恒是沒血緣關系的。
況且呂后之于漢文帝,于情,其一不是血親生母,其二也沒有養育之恩,其三,呂后還一度想干掉劉恒(三任趙王死于非命后,呂后邀請劉恒就任趙王,被劉恒推辭)。
于理,呂家人都被滅族了,再否認呂后的合法性,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你看,于情,于理,漢文帝否認呂后合法性,都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吧。
但漢文帝沒有這麼做。
為啥沒有,史書沒講,但我們能夠推斷。漢文帝沒有否認呂后的合法性,不是血緣或是其他什麼原因。恰恰是因為,他是成熟的政治家。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漢文帝在決定是否承認呂后合法性時,應該考慮什麼因素?有一點很明顯的是,對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應該考慮的并不是血緣,也不是情感,而是現實利益。
我舉另一個例子,五代十國,后漢隱帝劉承佑殺光了郭威的兒子,和郭威有血海深仇吧。結果郭威起兵殺入京城之后,看到漢隱帝被手下人殺死,你猜郭威是什麼反應?
周祖曰:「予顛沛之中,不能護衛至尊,以至于此,若又貶降,人謂我何!」于是詔擇日舉哀,命前宗正卿劉皞主喪。
己亥,太常少卿劉悅上漢少帝謚曰隱皇帝,陵曰穎陵,從之。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吧。
你看,郭威依然承認了漢隱帝的合法性,還給了謚號,還為漢隱帝的喪事大力操辦。那麼問題來了,郭威這樣寧愿忍受血海深仇,也要硬著頭皮承認漢隱帝,他為什麼這麼做?
是為了法統的傳承,從后漢順利傳承到后周。也就是說,對后周政權的開國皇帝郭威來說,后漢的法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正資產,需要去繼承。所以對郭威來說,死去的漢隱帝也是一個正資產。
同理,漢文帝為啥不把呂后的高皇后身份給廢掉呢?為啥不鞭尸呢?劉秀明明討厭呂后,為啥還要給呂后遷廟四時上祭呢?
原因還是現實利益。和郭威一樣,呂后對于漢朝統治者來說,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正資產。
一方面,呂后執政期間,政績卓著。
這就和海陵王、衛紹王、元泰定帝等皇帝的情況完全不同,這幾位的政績相當差,他們的合法性被否定,對一個王朝來說根本不算是啥壞事。但呂后不一樣,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呂后執政期間,「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這是妥妥的正資產啊。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另一方面來看,清算呂后在政治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將是難以承受的。首先很難處理的就會是漢惠帝的合法性。漢惠帝作為劉邦立下的正統繼承人,其合法性很難被輕松否認,群臣殺漢惠帝兒子時,拿的理由也是他們不是漢惠帝的親生兒子。那如果呂后被清算了,作為呂后親兒子的漢惠帝,他的合法性該怎麼處理呢?
還有,文帝初年的重臣,陳平、周勃,他們被提拔到三公的位置上,也都是出自呂后之手。要知道,劉邦剛死時,陳平不過是九卿中的郎中令,就這也還是呂后的任命。等到曹參去世后,陳平才被呂后任命成左丞相。
太后乃以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孝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再看周勃。周勃被提拔到太尉,也是呂后的手比。
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為太尉。
所以很明顯,無論是陳平還是周勃,都是呂后主政的直接獲益者。正是在呂后主政期間,陳平、周勃才得以位極人臣、平步青云。你讓他們否定呂后的合法性,甚至把呂后給鞭尸,這無異于否認他們自己的出身。
一句話,對陳平、周勃他們來說,呂后也是妥妥的正資產。
所以說,漢文帝繼位后,呂后為啥還能在高廟里接受香火呢?呂后為啥依然是「太祖高皇后」呢?原因很簡單,對漢文帝以及陳平周勃來說,呂后是正資產嘛。
和血緣沒關系,原因在于現實利益。
同理再打個比方,在另一個時間線里,武則天還是五王政變推翻的。但這個時間線里,張柬之他們完全掌控了朝局,他們決定放棄掉李顯李旦兄弟,改立李上金的兒子李義珣為帝,這下和武則天沒血緣關系了吧。
請問,武則天會被鞭尸嗎?
恐怕大機率還是不會。因為無論是張柬之、崔玄暐,他們之所以平步青云、鳳閣拜相,也還是因為武則天的大力提拔。所以,一個作為高宗皇后的武則天自然是比一個被鞭尸的武則天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誠然,血緣本身就是現實利益的一部分,但沒有血緣并不意味著沒有現實利益。
你看,即使沒有血緣傳承,漢文帝依然保留了呂后的合法性。即使沒有血緣傳承,我們也很難想象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張柬之能夠主導對武則天的鞭尸。
出于現實的利益考慮,現任統治者很少會否認前任統治者的合法性。當然,前任統治者政績太差、差到成為負資產的情況除外,一如海陵王完顏亮和金世宗完顏雍的例子。除此以外,即使是漢隱帝這種昏君,其法統都被郭威繼承了下來。
畢竟,前任和現任嘛,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否認前任統治者的合法性,一旦處理不好,那可就會變成動搖法統的大事。一般來說,把前任徹底批倒批臭總是不符合現實利益的。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