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數據
呂氏:呂太后死后,周勃等功勛老臣政變。呂氏團滅,惠帝的五個兒子全被殺死。霍氏: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歷四朝,廢一帝,權勢煊赫。前68年霍光死,前66年霍家團滅。霍光女霍成君被廢后,十二年后自殺。梁氏:跋扈將軍,乘氏侯梁冀,一門七侯,梁冀還毒死過質帝。桓帝繼位十三年后,剪除梁氏,梁冀和妻子孫壽自殺,梁丶孫兩族團滅。竇氏:大將軍,錄尚書事,聞喜侯竇武以外戚見重,謀誅宦官事敗,梟首洛陽都亭,親屬賓客被捕殺。
看見沒有,在漢朝當權臣的風險有多大!極易遭團滅。今天當著大將軍權傾朝野,明天說不定就被梟首示眾,暴尸街頭了。。
大概在曹操十四歲時,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被殺,下場凄涼。後來曹操為議郎的時候,還曾經替竇武上書沉冤,終無用矣。
竇家被團滅的慘狀,想必曹操是知道的。
漢家制度,二十等爵。自鏟除諸呂,未有異性封公封王者,侯位已是上賞。
如霍光,梁冀等臣,權勢彪炳,也只敢稱侯。為人臣的擅作威福,名不正言不順,在皇權至上的帝制下,是遲早要完。賞無可賞,只有死路一條。除非他們能篡改這種制度,讓天下改姓。不然,漢室興,則曹氏滅。曹氏興,則漢室滅。荀彧和曹操都是博學多知的人,不可能不通曉其中的厲害關系。
兩漢四百年,上一個人臣封自己為公的,叫王莽。後來他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后漢的梁冀竇憲等權臣,無論如何跋扈,總是不敢給自己再加個王爵,公然砸鍋換灶的。
建安十五年,曹操寫述志令。說自己不能放棄兵權,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以曹操的韜略心思,從那個角度考慮,他也只能走上篡漢的道路。只當權臣而不能改制,這是宗族覆滅的先兆。他秉政多年,東征西討,結下的仇怨不可謂不多。遍觀史書,自漢朝興盛,有那一個權臣家族沒被皇帝反攻倒算過,滅族滅家的何止一戶。
建安十七年,曹操想進爵國公,加九錫。荀彧反對,:你起兵本是匡正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誠之心,保持退讓的實際行動;君子愛人是愛其德行,不應該這樣做。
這時候曹操已經不能容忍他這位‘‘吾之子房’’的老搭檔和兒女親家了,他已經五十八歲了,不是當初那個骨鯁潔白的曹侍郎了,而是一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曹家,夏侯家的領袖,必須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年紀,他必須盡快把曹氏代漢的事給定下來,免得為兒孫們帶來大禍。
像荀彧這樣一位位高權重,深得眾心的朝野之望,不積極表態不說,還公開反對,講愛人以德這一套。對于曹操來說,這已經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了。建安九年,就有人勸曹操恢復古制,自領冀州牧,是荀彧反對未果。
等荀彧死后幾個月,曹操還是恢復了九州制,自己領冀州十郡,當上了魏公,一切都無可挽回。
他們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在政治路線上的分歧無法緩和。
曹操把荀彧撈到壽春勞軍,還別有心思送一個空盒。食祿,食祿,已經沒有祿給你食了。
這位偉美有儀容,好熏香的王佐之才,臨死之前,不知道對自己的曹老闆是什麼意思。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被時代的洪流一次次撕裂成片。
ps:個人的公眾號,格調時代,歡迎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