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誤認為抑郁癥等同于自殺
我們試想一下,普通人如何了解抑郁癥的?最常見的渠道是通過新聞。
最著名的新聞莫過于:喬任梁抑郁癥自殺。張國榮抑郁癥自殺。韓國演藝圈明星因為抑郁癥自殺更是非常頻繁。
這樣的新聞報道,就會給普通人造成一種自動聯想:抑郁癥=自殺。
一個人在內心里,把抑郁癥和自殺死亡畫上等號。
試想一下,如果上一個疾病,患上就會自殺,會不會非常的恐懼和抵觸呢?
會本能的啟動恐懼-逃避的模式
二,普通大眾的歧視
雖然最近幾年,隨著科普的深入,在大城市和年輕人群體里,已經對抑郁癥的認知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尤其是一些鄉鎮,50歲以上的人群,仍然對于抑郁癥患者,有著非常大的歧視。
這些群體,很難接受新的事物,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仍然把抑郁癥等同于「精神病」,「瘋子」。
一旦被這個群體知道,患上了抑郁癥。
那麼得到的,就是孤立,歧視。
越是偏遠的城市和鄉鎮,就越是沒有個人空間,更加沒有隱私的概念。
在大城市里,城市很大,醫院很多,大不了去離家遠的一家醫院。
但小的城市,有抗抑郁藥物的醫院,往往只有那麼一兩家。
如果去了醫院,被熟人撞見,發現你居然在「精神科」看病。要不了半天,你身邊的人馬上就會知道,你得了「神經病」。
接下來的時間,就要在異樣的眼光中承受被孤立,被人在背后指指點點后果。
就問你怕不怕?
三,經濟壓力。
治療抑郁癥最好的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咨詢。
根據病情的輕重,和藥物的不同。每個月的抗抑郁藥物的費用大約是500-2000左右。
心理咨詢在各大城市的價格不盡相同,比如北京在500-3000之間,成都在300-1500之間。我們就以800元一個小時為例。每周一次,一個月4次。
總的費用就是3200元。
一個月下來,藥物+心理咨詢的費用大約是3700-5200元之間。
普通民眾的收入是多少呢?
圖1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人均可去配收入39251元,平均到每個月,僅僅3271元。
畢竟這個世界大部分都是辛苦一個月,拿著很少工資的普通人。
像逼乎大神這樣,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畢竟還是很少的一部分。
2020年3月成都的豬肉是30元一斤。大部分人一個月的收入,也就100斤左右的豬肉錢。
抑郁癥的治療,尤其是重度抑郁癥的治療,是以年為單位的。有的甚至需要終身服藥。
一旦去醫院接受治療,就意味著需要很長時間承擔相當大的一筆支出。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會是很沉重的負擔。
而抑郁癥畢竟不會像癌癥等惡性疾病,會在短時間內造成患者死亡。
雖然活得很難受,要承受各種痛苦。
但至少一時半會,死不了。
那又何必花這麼多錢呢?
畢竟,要長時間花這麼多錢的痛苦比抑郁癥痛苦多了。
四,藥物的負作用和害怕終身服藥、
有很多拒絕治療的抑郁癥患者,都曾經有過短暫的服藥史。
抗抑郁藥物在服藥初期,往往有很大的副作用。
前段時間,熱門電視劇《唐人街探案》中,
受害者阿水被丈夫喂服了阿米替林,最終在昏睡狀態被扔出窗外摔死。
阿米替林就是一款廉價,常見,但副作用極大的抗抑郁藥物。
在十多年前,一瓶100片,才幾塊錢。現在也才幾十塊。平均下來一片才幾毛錢。
我在2005年時,第一次服用該藥物,當天晚上服了一片,在接下來的48個小時里,一直處在一種極其難受的半睡半醒的狀態,噁心干嘔,腹瀉。
我趕緊停了藥。等到第二周,讓醫生給我更換了其它的藥物。
最常用的抗抑郁藥物有以下幾類:
三環類抗抑郁藥:以丙咪嗪、阿米替林為代表,現在已很少使用四環類抗抑郁藥:以馬普替林為代表,現在臨床還有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如帕羅西汀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NRIs),如鹽酸文拉法辛5-羥色胺拮抗劑和再吸收抑制劑(SARIs),主要代表藥物為曲唑酮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臨床使用不多。
不同的人群對于不同的藥物,副作用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非常大,有的人卻很小。
服用藥物后產生副作用很大的這群人,如果沒有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在很短時間內停藥,如果想再次服藥,內心就會升起巨大的恐懼。
其次,很多人,錯誤的認為抗抑郁藥物就像[毒·品]一樣。一旦開始服藥,就需要終身服藥。
可實際上,抗抑郁藥物的服用是根據病情的康復來決定的。誠然,有一部分重癥患者和反復發作的患者需要終身服藥。
但大部分的抑郁癥患者是不需要終身服藥的。
我在連續服藥2年后,最終停藥。
停藥已經13年了,從未復發,現在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
五,心理上的逃避本能。
2010年10月20日22時30分許,藥家鑫駕駛陜A419N0號紅色雪弗蘭小轎車從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返回市區途中,將前方在非機動車道上騎電動車同方向行駛的被害人張妙撞倒。藥家鑫恐張妙記住車牌號找其麻煩,即持尖刀在張妙胸、腹、背等處捅刺數刀,將張妙殺死。逃跑途中又撞傷二人。
藥家鑫撞倒張妙,只是一個普通的交通事故,就算賠償都有保險公司承擔。對于藥家鑫來說,不過是配合辦理賠償手續就行了。至于殺人,最終把自己的命搭進去嗎?
在藥家鑫被刑事拘留之后,記者去采訪藥家鑫時,問了他一句話:
你從小到大,你父母在你耳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記者問的前兩次,藥家鑫都顧左右而言它。
在記者問第三次的時候,藥家鑫終于開口說:我只有一件事,印象最深,在我自首的時候,我媽媽要給我爸爸打電話,我告訴我媽媽你不要給他打,我怕他。
我媽媽說:孩子,你不用怕你爸爸,你爸爸非常愛你。他背后經常夸你,他為你十分的驕傲。
從藥家鑫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內心里,沒有感受到父親的愛。
父親的嚴厲教育,讓他在內心里對父親最直接的心理反應是:夸大災難,恐懼,逃避。
這樣的行為模式一直延續到了成年。
當遇到各種事情時,首先是人為的夸大災難,產生條件反射似的恐懼,在行動上本能的逃避。卻從來不計算各種行為產生的后果。
本可以通過保險處理好的一場普通的交通事故,卻人為夸大災難:害怕張妙纏上他。在恐懼中,連捅八刀殺害受害者。
在他們的內心里,很可能也存在類似的行為模式。當出現一些不好的事情和因素時,會人為的去放大。
在他們的內心里:患了抑郁癥 等于災難性后果。災難性的后果帶來的是本能的恐懼。
他們應對恐懼的方式是無意識的逃避。而不會計算任何的行為后果。
盡一切的可能去逃避,逃避接受他們所認為的「災難性后果」。哪怕這樣的行為會帶大更大的災難。
但是,他們的意識中是不存在計算后果的意識的。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中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這些明知患抑郁癥,卻不愿意接受治療,選擇逃避的成年人,不過是一個擁有成年人身體的巨嬰而己。
他們的一切行為模式都只是在重復幼年的恐懼和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