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挖了定陵,原因有二,一是挖的初衷(明粉市長的好奇心+為挖其他陵探路),二是挖的結果(文物及古尸的毀滅+掘墓人最終自掘墳墓)。
之前已經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610724/answer/63669015
,現在粘貼其中主要部分:
---------------------------------------------------------------------------------------------------------------
前天晚上剛好把《風雪定陵》這本書看完。其實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吳晗當時是分管文化的副市長,力主挖墓,其他還有郭沫若鄭振鐸等。
決策是周恩來御筆朱批的。後來吳晗成為文革的標志性人物,家破人亡妻離子(收養的孩子)散,自己也被批斗致死。他在死之前,對于自己挖掘定陵的主張,萬般悔恨。奈何為時已晚。
其實故事還可以再往前說,吳晗是胡適的學生,解放軍進城前,吳曾經勸胡適留下,無果。所以說,吳是自己趟進了這淌渾水。
墓還沒挖完,挖墓的隊長就被發配到了農場干活,他在農場荒原一座孤墳里撰寫挖掘報告,還被發現了,以至于發掘報告20年寫不出來;皇帝等3人的尸骨,在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復原后,被紅小兵焚毀;棺木被扔到荒山野嶺,撿到的人及其家里人陸續死掉;墓園內可以砸的東西統統被砸完;甚至,復制的棺槨都被砸了。
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更多是從政治角度看的,考古的方面提及的很少,基本上也就是提到了:皇帝一條腿短,說明他腿很疼,而不一定是縱欲過度所致,一米六四,其他也就是說,皇帝有無[吸·毒],因為尸骨被毀,無法化驗,無價的織品也不小心毀于一旦,很遺憾等。
其實,從這本書的風格加上里面的很多側重,都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判斷失誤了,動手太早了,挖掘機技術跟不上,社會環境也不允許,而保護的技術也不具備。人家好端端一個天子,躺在那里三四百年了,還被掘墳拋尸,落得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
總而言之,就是一出荒誕劇。打著研究的名號,做了破壞的勾當,掘他人墓時快樂驚奇,卻也在同時成了自己的掘墓人。非要認真地討論,其實挺沒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