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的確喜歡賣弄小聰明,甚至有時候喜歡讓自己的風頭蓋過曹操,但曹操絕非那麼小氣的人,僅僅因為楊修的一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生出殺意,事實上,曹操對楊修的不滿由來已久。
不滿一: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出身豪門世家的楊修有忌憚和猜疑。
世家大族之間的聯姻很多,袁家跟楊家就是親戚關系,袁術是楊修的舅舅,在曹操占領鄴城之前,袁家一直是鄴城的主人。另外楊修還和其他一些政治集團有所勾連,所以曹操不會完全信任楊修。
不滿二:楊修小聰明太多,參見闊門事件,雞肋事件也是一個。
不滿三:最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史書記載的「漏泄言教,交關諸侯」。
諸侯,指的是曹操已被封侯的諸子,交關諸侯就是指楊修卷入了太子之爭,對三國熟悉的人肯定都知道曹植私開司馬門事件,這是一個重要轉折。
·私開司馬門事件
司馬門事件的背景是這樣,曹植被曹操委以重任,接手了保衛鄴城的職責,但曹植在此期間卻飲酒作樂,還打開了司馬門,經過了皇帝專用的馳道。
司馬門是啥?
是進出王宮的主要控制區,涉及到宮廷的安全問題,只有皇帝可以用。
漢成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接到元帝的緊急詔令,為了避免經過馳道,選擇了一個迂回路線,耽誤了覲見時間,元帝知道后大喜,特許他使用馳道。
所以擅自使用司馬門顯示了一種對王權的極度不恭。
此事件發生后,曹操對曹植的喜愛日益減少。
這時候曹操做了兩件事:第一,自己率兵出征總是將已經封侯的諸子帶在身邊,并且專門下達了《下諸侯長史令》,杜絕諸子部下政治戰隊的現象;
第二,盡快落實太子封號,以避免覬覦之心。
曹植的黨羽中,楊修是最為活躍的一個,與曹植私交甚密。
楊修還幫助曹植樹立才思敏捷的形象,因為他擅長揣度曹操的心理,所以在曹植被召見之前,楊修就給曹植出了模擬題,而且給出了好幾條對策。
這才是「泄露言教」的本質。
曹操是怎麼發現這里面有鬼的呢?因為他發現,曹植每次回答問題的時候,問題剛出來,他的答案就已經出來了,才思敏捷也不帶這樣的吧?連思考的時間都不需要。後來查問之下才明白真相。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中提到楊修之死時寫道:「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楊修謀略過人,萬一事有倉促,憑借楊修的急智,或許會生出一些變故也說不定。
楊修之死就發生在司馬門事件后,對皇位繼承權的追逐,與其說是王子們的追逐,不如說是他們追隨者、支持者的角逐。
楊修死后百余天,曹操也死了。
所以曹操殺楊修是很緊迫的,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已時日無多,所以急需一個借口,而楊修也正好給了他這個借口。
游走在權力刀鋒上,只有兩個結果,要不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政治利益,要不就是成為強權政治的屈死冤魂。
像楊修這樣,他們可能都不明白自己因何而死,歷史卻給出了必死的理由。
即便身負曠天偉世之才,動了不該動的小聰明,也必死無疑。但話又說回來,身在局中,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會輸,都是認為自己能贏,而且還想一直贏下去,倘若只做個純臣,可能還不至于有這樣的結果。
郭嘉三十七歲善終,談不上參與這些爭斗,以他一生的識人之明,可能也不會站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