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69歲的武則天自立為皇,開創周武王朝,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這為她傳奇般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身為女性,又處于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下,慈禧太后與呂太后同樣擁有滔天權利,憑什麼只有武則天敢于稱帝呢?她又憑什麼讓滿朝文武心甘情愿尊稱她為「陛下」呢?
首先是社會背景原因,貞觀末年的時候,充斥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當初李淵起兵反隋依靠的就是農民的力量,建立唐朝后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其本質未改,依舊是封建王朝,隨著唐朝政權鞏固,階級矛盾越發尖銳。武則天稱帝是大勢使然。
其次是武則天自身出色的政治活動能力。唐朝初期的門閥實力很大,朝野上下幾乎都是門閥貴族說了算。這樣長期以往,不但皇帝的中央集權并不完善,連平民百姓也沒有多少出頭之日。此時武則天自薦立自己為后,借此來打擊門閥。效果立竿見影,著名的權臣長孫無忌等門閥在此事之后都被貶逐。李治欣賞武則天的政治頭腦,于是常常讓武則天來輔政。李治犯了風眩病,眼睛看不清后,更是直接把政事交給武則天來處理。
武則天順勢而上,提出建言十二事,消除叛黨,改革科舉制度,提拔賢才。功績卓著,甚至連毛澤東都稱贊其為治國之才!
最后是階級基礎——庶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唐高宗即位后繼續實行抑制士族,扶植庶族的方針。武則天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舉」、「武舉」、「試官」等制度,給庶族地主提供了大量進入士族和參與政權的機會;她重視農業發展,給庶族地主帶去了豐厚的經濟利益,繼而得到了庶族地主階級的支持。
多重因素促使武則天登上帝位,但宮中仍舊有許多忠于李唐的臣子,他們打算在691年臘月趁武則天駕臨上苑賞花之時,進行謀逆之事。對于此事,《唐詩紀事》也有記載:「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
隆冬臘月怎會有百花開放之景?這借口實在過于拙劣,可作為一國之君,她又怎麼能被臣子唬殺了,此次賞花,她非去不可。于是借酒醉之名,武則天寫下了這首《臘日宣詔幸上苑》,派人在上苑一遍遍宣讀,最后燒毀,表示已經報給春神知曉的意思。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明天早上朕要游覽上苑,火速傳詔給春神讓它知曉。百花一定要連夜齊放,不要等到曉風吹來方才開放。詩中的武則天已經不僅是人間之帝,更有了宇宙之王的姿態,她號令春神讓百花連夜齊放,即便是違背自然規律,也定要實現。這份自信傲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是狂妄至極,一代女皇霸氣的形象躍然紙上。
次日,眾人來到上苑,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鮮花,姹紫嫣紅,好不熱鬧。大臣們心下認為:武則天稱帝,實乃天命。再也不敢造次只好取消計劃。就這樣武則天不見血刃就平息了一場陰謀。
當然詩中的霸氣不可睥睨,但自然規律不可不信服。經后人查證,武則天應該是派人連夜從別處移植,才造成了百花連夜盛放的假象。
武則天詩中的自信與自負不可復制,其身為帝王敢命令春神的霸氣更是無人敢效仿。武則天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的是非功過人們爭論不休,但她作為一介女子能夠擁有如此氣魄胸襟,成就如此雄偉大業,實在不得不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