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糊涂賬,教科書都無法定性…
一方面「東南互保」可以看成是張之洞等人為國家保存了實力,畢竟慈禧向「萬國宣戰」的操作實在是太逆天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如果真的發生了「全面戰爭」,大機率比辛丑條約還慘,到時候不是「半殖民半封建」了,怕是「全殖民」都有可能。
另一方面就是「東南互保」可以看出地主階級的軟弱,張之洞等人這樣做等同于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于不顧,這種行為等同于賣國。
例如民國,剛剛結束滿清的黑暗統治,大部分人對腐朽的滿清是深惡痛絕的,那自然就是第一種評價是主流,比如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里就評價「東南互保」為:
是時東南諸督撫,和上海各領事訂立互保之約,不奉北京的偽令。雖得將戰禍范圍縮小,然中央的命令,自此更不行于地方了……滿清政府至此,遂無可維持,而中國國民,乃不得不自起而謀政治的解決。《中國通史》
呂思勉先生稱慈禧向萬國宣戰的行為是「偽令」,最終使得中國人民「自起而謀」,也就是後來的辛亥革命,可見評價偏向正面。
至于第二種,是因為義和團運動是被定性為愛國主義運動,而東南各督撫一方面鎮壓義和團運動,另一方面與外國列強締結和約,最終導致清政府與義和團戰敗,簽訂《辛丑條約》。
按照主流來說,一方面要反封建,一方面歌頌農民起義,這回兩者結合在一起了,「地主」階級在中間起到了說不清的作用,純屬buff疊滿了,連教科書都無法定性…很難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