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荀彧的關系,并非如魚得水、親密無間。二人之間,私交甚少(相比郭嘉、荀攸等謀士),更多的是合作關系。在一些極其關鍵的問題上,他們有重大分歧,這也造成了荀彧最終的悲劇。
建安九年,曹操打下鄴城,并擔任冀州牧。冀州是袁紹經營多年的地盤,曹操想繼承袁紹的遺產,以冀州為曹家千古大業的根據地。所以,就有聰明人給曹操提建議,恢復古代九州之制。原來的冀州只包括河北一部,恢復古制之后,冀州就統領了河北、山西、陜西、遼寧等省的大量地盤。曹操這個冀州牧,管轄的區域就更大了。
曹操當然是欣然同意。但是荀彧卻表示反對。他認為現在還不是擴大個人勢力的時候;等到「海內大定」,再恢復古制不晚。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雖然表面上,曹操很感激荀彧的勸諫。
但心里,曹操對荀彧怕還是有些不滿的。
荀彧為曹操立下了很多功勞。曹操多次想為荀彧升官加爵,但荀彧反復的推辭。曹操親自勸說,荀彧才勉強同意給自己的封地增加一千戶。荀彧的職務,長期是侍中,并代理尚書令。曹操一直想讓荀彧轉正,但荀彧推辭了十多次。曹操沒有辦法,只好作罷。
曹操是有代漢的野心的。對荀彧加官封賞,有賄賂荀彧、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意思。荀彧的拒絕,等于是表態,自己有所保留,并不愿跟曹操一條路走到黑。曹操對此,恐怕是很不高興的。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想勸曹操晉為魏公,并受賜九錫。漢朝通常并沒有公爵,上一個被封公的,是「安漢公」王莽。受九錫之禮,更是再明顯不過的「禪讓」前奏。這樣的大事,自然要咨詢朝臣之首荀彧的意見。
荀彧卻明確表態:「曹公興的是義兵,目的是匡扶漢朝;即使功勞很大,也應該忠心漢室;君子應該愛人以德,封魏公、賜九錫的建議是不妥的。」荀彧的反對,再一次壞了曹操的大事。曹操心里恐怕對荀彧已是憤恨不已。他已經在找機會對付荀彧了。
但要收拾荀彧,并不容易。荀彧潔身自好,想處理他,難以找到好的理由。而且,荀彧威望高、名聲好、人脈廣、功勞大,曹操一出手,肯定有一大堆人來求情,難以如愿。大張旗鼓是不行的,讓荀彧悄無聲息的消失,是最好的結果。
處置荀彧,不能在京城辦,也不適合在鄴城。這些地方,會有很多同情、聲援荀彧的聲音。最好的地方,是在前線,在軍隊中。軍隊,是曹操控制力最強的地方,是名流士族勢力薄弱的地方,是最適合獨斷專行的地方。
于是,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請荀彧來勞軍。所謂的「勞軍」工作完成之后,曹操并沒有放荀彧回去,而是把他強留下來,繼續隨軍征討。然后荀彧生病留在了壽春。曹操送來了慰問品,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荀彧就服毒自盡了。
我猜測,荀彧在軍中的日子并不好過。曹操及其親信對荀彧應該是很冷淡的。對自己的悲劇結局,他恐怕已經心里有數。
史書并未記載曹操對荀彧之死的態度。若曹操沒有殺荀彧之心,他應該對荀彧之死痛惜難過。但,他并沒有這樣的表示。
荀攸、郭嘉死的時候,曹操痛哭流涕、傷心欲絕。尤其是郭嘉,病重的時候,曹操不停派人慰問;下葬的時候,曹操親臨痛哭,并上書表奏增加郭嘉的封地。按理說,荀彧的功勞比郭嘉大,地位比郭嘉高。曹操更應該親臨下葬,并進行加官、追封。
但,曹操并沒有這麼做。功勛卓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荀彧,竟死的悄無聲息。
那麼,曹操在荀彧死后做了什麼呢?荀彧死后不久,曹操恢復了古代九州之制,冀州領地大規模擴大。幾個月后,曹操稱魏公。荀彧生前所反對的,他一死,曹操迫不及待的就做了。似乎,曹操早就想讓荀彧死了。
曹操對荀彧之死一點都不哀傷、痛惜。痛惜不已的是漢獻帝。史書記載,漢獻帝非常哀傷,為此暫停了宴樂。這表明,在建安末期,荀彧的政治傾向,離曹操越來越遠,離漢獻帝越來越近。這恐怕也是荀彧必須死的原因。漢獻帝與曹操是勢不兩立的。獻帝在建安5年的時候,就下密詔,想殺掉曹操,以失敗告終。那次密謀,荀彧并沒有參與。但建安末年,荀彧政治上傾向于漢獻帝,就不能不引起曹操的警覺了。
長期以來,曹操或者在外征戰,或者駐軍于鄴城,呆在京城的時間很少。而荀彧長期擔任侍中和代理尚書令,是許都朝廷的首領。他在許都的影響力可能比曹操都要大。一旦荀彧與漢獻帝聯手,對曹操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曹操費勁心機的將荀彧調離京城、強留于軍中,荀彧離奇死亡后態度又極其冷淡;再考慮一下荀彧傾向于漢獻帝對曹操的巨大威脅,可得出結論:曹操確實是想要荀彧的命。
重新整理了一下,寫了篇文章:荀彧離奇死亡之迷探秘 - 史事拾遺 - 知乎專欄。這個更完善一些。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歡迎大家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