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的基本都對,我再補充一點:
這種自信從他的軍事、外交、文化、國家治理、疆域版圖等各個方面均有所體現,文明的輸出僅是其中一項。這種自信是以國家的真正實力為后盾,內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太宗被尊天可汗,這也是后世歷朝歷代所羨慕和追求的一個圣境。
我們現在經常說,國外月亮比國內圓。此外,類似移民問題,海外華人歧視問題,崇洋媚外文化不自信等問題,這些當下中國人心中的「煩擾」或「困惑」在盛唐(貞觀——開元盛世)是沒有的。因為,當時大唐的多數方面都代表了世界(與大唐臨接可輻射的東亞、中亞區域)最高的水準。
唐朝是一個真正的大帝國,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治下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存,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安史之亂前,有足夠強大的實力維持整個東亞乃至中亞的國際秩序,享有崇高的國際地位。
因為美好且暫時無法再現,所以懷念;因為同血脈的先人曾經經歷,所以驕傲!
簡單舉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太宗天可汗的由來:唐太宗利用突厥內部分裂,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徹底將北部大患突厥部落搞定。 公元630年春,西北各部族首領到長安朝見,請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稱號。這個稱號含有最高宗主權和仲裁他們之間糾紛的權力的意義。雖然,這僅是名義上的尊崇,沒有作為一項穩定而長期的政治制度被確立。但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首例,是值得永遠被記憶的。在東南亞的影響:唐朝時期,中國疆域的南限已確立在當今越南的河靜地區。其北,除了土著民族的分散的起義外,一直是唐帝國繁榮安定的一個部分。
即使939年越南獨立,該地區仍堅定的作為一個部分而加入中國文化區,以中國制度和法律進行統治,他的統治精英集團深受中國文學熏陶,并使用中國文字。在東亞的影響:唐高宗成功征服了高麗,并把大部分朝鮮合并為中國的一個保護國達數年之久。即使後來,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和渤海國重新獨立,依然嚴格以唐朝為樣板組織國家,使用中國的文體,信仰中國的儒家思想;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更不需多提了,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甚至到現在,唐朝的蹤跡在日本保存甚至比中國更為完好。對明君的思念:在中國封建時代,老百姓這方面的思想依然濃厚,唐太宗這個千古名君的范本,幾乎在歷史上無出其右者。他的文治武功不需要贅述,水啊舟啊的名言警句大家也都知道,我講個大家不了解的小段子吧。
公元628年,京畿地區發生蝗災。唐太宗到皇宮北部的御花園中親查災情。他抓起一把蝗蟲叫罵道:「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于是他舉起這把蝗蟲往口邊送,準備吞食,侍臣們阻止他說,「惡物或成疾」。他坦然回答:「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說著,把蝗蟲吞吃了。 你說人家既有能力,還有演技,能不被后世史家稱頌麼?當然,太宗篡改實錄,給皇家信史開了一個壞頭,也需要批判,但瑕不掩瑜嘛。最后,還要說的是太宗的一本暢銷書《貞觀政要》,太宗能取得千古明君的稱號,除了天賦過人和一堆良臣的敲打,這本書也功不可沒。五代時期,契丹人興起,他們為了學習漢族文化,翻譯了兩本書,一個是歷史書,另一個就是《貞觀政要》。這書是太宗和大臣的問答錄,這些非漢族的同志更容易理解和領悟。
後來,這書還被翻譯成西夏問、女真文、蒙古文,幾個世紀后又被翻譯成滿文。元代的忽必烈同志,也經常翻看該書學習治國之道咧,你說,授人以漁的李世民同志,被追思仰慕到現在,過分麼?關于國家治理:唐初政府極其簡譜和節省。至657年,唐朝只有13465個有官品的官員來管理超過5000萬的人口。兵制由民兵(節度使制度之前)保持在最低水平之上,這些隊伍是自給自足的農民,每年輪班服役。政府日常工作盡量交給挑選的納稅人以勞役的方式完成。中央對地方的政策和干預,僅在法律和秩序的維持,司法、稅收及人口登記和土地分配,及兵役和勞役的動員。看到了麼?這是典型的小政府節奏嘛,稅少,藏富于民。當然,后期隨著唐對外擴張的政策,小政府的組織結構被改變,征稅問題也出現壓力,也出現了節度使等埋葬大唐帝國命脈的制度。
但畢竟,人家有過一段很美好的回憶,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歷朝史家每每回憶,滿滿都是愛。再給出一個數據強化一下:貞觀六年,大唐死刑判決僅有26人。感受一下?關于科舉制度:科舉制始于隋,并在唐初小規模實行,而在武則天時期,被擴大規模并廣泛采用。這是武則天的一個自私的決定,但于后世讀書人,這是一個值得點一萬個贊的決定。武后當政時,其作風專橫高壓,經常使用特務手段不斷清洗政治對手。她有意識抑制唐王朝原主要支持者,如西北的世家大族等。因此,她一方面開始重用東部平原大族的官吏,一方面擴大科舉制的范圍,讓各地經過選拔的精英成為自己的人。中舉士子被武則天有意識的選拔擔任政府咨詢和審議的官員,進而有望青云直上并長期在中央政府供職。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故事,在武則天這里,有了點變化,這也是后人,尤其讀書人應該記住的一件事。最后,說點文化和軍事:這倆方面其實大家都說了很多了,唐詩的偉大已不需多書。單講李白同志,大家能想象他和陸游同學一個時代,寫出來的詩還會那麼飄逸瀟灑麼?大唐盛世,文化包容開放,有了這種環境,而沒有文字獄的限制,文人方能自信風流,才思如涌噴。而講到軍事,從古至今,打仗從來都不僅僅是打仗,沒有國力支持,不可能有軍事的強大。唐朝家底厚實,隋煬帝的大運河是個寶啊,此外,大唐的自信,使得其民族文化政策極其開明。打起仗來,唐朝的軍隊從來不僅僅由漢人組成,而是各個民族都在其中,各族戰士都能強烈的國家自豪感(此處為本人腦補的感覺)。
士兵士氣旺盛,國家國力強盛,戰爭自然無往不勝了。最最后,又想起了一點,盛唐之前,自秦漢到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并沒有受到像以后蒙元、滿清、直至近代八國聯軍等異族入侵的那種打擊,全民沒有很多懷疑、反思、甚至迷茫、自欺欺人的東西,從上到下,對民族文化和自身文明的自信,是純碎的,發自肺腑的。
2022.10.3再補充一點:
婦女活躍于各個領域,巾幗不讓須眉,有著空前的自信和自由。沒有大唐女性的華彩篇章,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盛唐文化。
武則天的誕生,雖有其個人特殊性,更離不開這種大時代下的文化背景。
大唐女性的地位從哪些方面體現呢?
一是社交自由,有杜甫詩詞為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繪的是上巳節時,男男女女外出郊游,大家不會覺得女性拋頭露面不妥。
二是異[性.交]往自由,禁忌不像其他朝代那麼多,白居易《琵琶行》的「潯陽江頭夜送客…移船相近邀相見」說的就是作者聽到琵琶聲,邀請彈奏女子見個面…大半夜的陌生男子可以邀請異性相見,這在明清肯定是不可能的。另外,唐代女性擇偶雖然也是包辦婚姻,但也有一定自主性,比如唐相李林甫,在自家辦公室墻上開了個小洞,年輕官員匯報工作的時候,幾個女兒可以提前「面試」,唐人給宰相家這個小窗戶起名叫「選婿窗」。
三是婦女改嫁、再嫁的自由,唐代女性無論是寡婦再嫁,還是離婚再嫁,相對其他時代要多。當然,上層女性自由度更多,下層女性更多尊從「從一而終」的觀念。唐代張籍有詩《節婦吟》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大家看看,已經嫁人的女性還遺憾沒有在嫁人之前碰到這位「良人」,在唐代詩人張籍的樂府詩里,這樣的女性可列「節婦」,即貞潔烈女。而后世的明清士大夫,對該詩大加批評,愿因就是不同時代對節婦的標準不同。唐代認為肉體不出軌,精神出軌就不是事兒,而明清時代認為張籍筆下的節婦,有辱名節,唐代相對更加寬容。
唐朝有平陽公主這種女將軍,有上官婉兒這種女政治家,有各種李冶、薛濤這種女詩人,更不用說武則天這種推動唐詩繁榮的一代女皇。
隋唐文化特點要和前面講的民族融合一起來看,隋唐是承接魏晉南北朝的一個時代,游牧民族的文化對大唐有明顯的影響,女性受到禮教觀念影響較少,隋唐皇室本身就有少數民族血統。
可能正是女皇武則天的出現,使得宋朝以后對女性從政的警惕性提高,禮教打壓也日益嚴重,女性地位也顯著下降了。
武則天的誕生,絕不是偶然,她是奮發有為的大唐女性的一個典型代表。
注1:以上內容涉及數字、典故,引自《劍橋中國史》隋唐史。
注2:高麗之稱源自《資治通鑒》:「九月,癸巳,李拔平壤。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會,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拒戰,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余里,拔辱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
契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軍繼之,圍平壤月余,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降,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請為內應。后五日,信誠開門,縱兵登城鼓噪,焚城四月,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一)
注3:補充觀點見《五萬年中國簡史》第四章,隋唐五代:帝國的盛放與凋殘(公元581—960年)
更多歷史內容:
你更喜歡蘇東坡還是王安石?
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
有哪些理想主義者在歷史上有好的結局?
歷史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嗎?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歷史書籍嗎?
為什麼日本社會普遍崇拜歐美?
人們學習歷史,可相似的事情卻在不停地發生,以史為鑒,人們做得到嗎?
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方面感覺戰斗力挺厲害,為何總是打不過洋人?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為什麼不被稱為X奸?
如何評價鄭成功?
《劍橋中國史》清史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