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通過兩個典故,聊聊古代人關于吃的深意。
其一: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漢景帝想試探周亞夫的脾氣,便在他面前放了食物,卻不放筷子。周亞夫生氣的問周圍人要筷子。漢景帝笑著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樂意地向漢景帝跪下謝罪。漢景帝剛剛說了一個起,周亞夫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漢景帝說完后,掉頭就走。漢景帝失望的說:「像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太子!」這件事造成了周亞夫與漢景帝的嚴重裂痕,此后周亞夫被誣以謀反罪下獄,周亞夫忍受不了獄卒的羞辱,閉食而死。——《史記. 絳侯周勃世家》
其二:鄭靈公得到了一只大甲魚,并熬制出美味的甲魚羹,在宴會上招待群臣。公子宋十分想吃甲魚羹,但鄭靈公偏偏不給他吃。
公子宋大怒,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甲魚羹后,拂袖而去。鄭靈公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氣難消,又聽說鄭靈公要殺他,便先下手為強殺了鄭靈公,后人將此事濃縮為成語「染指于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左傳?宣公四年》
漢景帝對于周亞夫,是贈食而不贈筷。曹操對荀彧,是贈器而不贈食。這是一種試探,看看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時,是否依舊對我忠心。在古代「吃」與「禮」是直接掛鉤的,所以這種試探的背后更是一種羞辱。荀彧是個政治家,政治家是有理想。由于曹操稱魏公之事,已經違背了荀彧最初的理想,現在指望荀彧背棄自己的理想,再去找曹操表忠心,這是不可能的。《三國志》記載荀彧:「清秀通雅。」像這樣一個溫潤如玉的人,更是不可能像周亞夫一樣快意恩仇、拍案而起。
他能做的只能以死這種無聲的抵抗,來挽回自己尊嚴,堅守自己的理想。
關于鄭靈公與公子宋的故事,國君不給你食物,你卻強行吃食物,這已經上升到臣子造反的概念,荀彧肯定也知道其中的深意。鄭靈公不給公子宋食物,公子宋造反了,因為他是反賊。曹操不給荀彧食物,荀彧自殺了,因為他是忠臣。荀彧的矛盾之處在于,他既想做漢朝的忠臣,也想做曹操的忠臣,殊不知這兩者是背道而馳的。但忠臣終究是忠臣,他是不會像公子宋那樣去謀殺曹操,做一個反賊!也不會背叛漢朝,坐視曹操的野心逐漸壯大,那麼他只能以死來成全他的忠臣之名。這個忠,即屬于漢朝,也屬于曹操。
曹操初見荀彧時,曰:「吾之子房也。」所以后人多把荀彧比張良。張良是韓國公子,荀彧是漢室忠臣。
張良為報韓仇而隨劉邦,荀彧為興漢室而輔曹操。但劉邦肅清功臣時,張良能全身而退;曹操問鼎魏公時,荀彧卻憂憤而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良未把劉視為韓,荀彧卻把曹視為漢。劉邦稱帝時韓仇已報;曹操稱王時漢室難興。張良與劉邦的理想是間接統一,荀彧與曹操的理想卻是直接對立。有詩評荀彧:「后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讀此常為荀令君一嘆。
即便曹操不給荀彧空器,荀彧同樣會死,因為他在為自己的理想殉道。諸葛亮與荀彧,一個像燃燒的蠟燭,一個像撲火的飛蛾。兩人為同一個目標,以不同的方式,成為了漢朝的殉道者。如果曹操與荀彧活在當代,曹操也許會對荀彧說:「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荀彧也許會對曹操說:「即便回到過去,也回不到當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