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文字史料的缺失,這是沒辦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這邊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真的是得天獨厚,條件太好了,以至于竹簡木牘之類的材料很難大量保存!以至于「原史」時代的資料難以大量傳世!
商朝是明確使用過竹簡木牘記錄文字的,這是甲骨文里他們搞典祭透露出來的信息,即商朝貴族們拿著記錄祖先們豐功偉業的典冊,在祭祀場所可勁兒夸贊自己的祖先!這表示,他們有文字,且記錄祖先豐功偉業的文字是成典籍成冊子的!
而且還有個重要信息,商朝的貴族祭祀先公先王,是從上甲微開始循環祭祀的,打頭第一個并不是商湯,而是他前面的六世祖先上甲,不僅會祭祀上甲,還會祭祀他的配偶,從上甲到以后得商王都是!說明什麼呢,說明至晚從上甲微開始,商人就用文字在記錄他們君王的事跡了,比如甲骨文卜辭里對上甲的史官稱呼為——上甲史(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說明在上甲微時代,中國應該就已經有成體系的文書系統了,大約距今3800年左右吧!
夏朝……這個就不好說了,因為某些原因,始終有人不承認有夏朝,那麼自然而然的,他們也不會認可夏朝的歷史記載了!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是有「夏朝」的,但是夏朝人自己叫自己「夏朝」嗎?我覺得不是!因為商朝人自稱「大邑商」或「天邑商」,可勁兒夸自己,大概因他們族群起源于下七垣文化,河北滹沱河流域和漳水河流域,漳水河之漳即本字「商」之所轉(這個觀點采信自《商代史》)但是周朝人通常怎麼叫他們呢——殷人!蓋因盤庚遷殷,他們習慣以地稱名吧
我認為夏朝存在,是因為典祭記載和地下材料相互證明,這確乎符合王國維所提之「二重證據法」了,所以我才認為有,理由如下:
《尚書》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不僅提到了夏朝,還提到了商人有典籍書冊】《尚書》曰:「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
僅這樣構不成「二重證據法」,因為都是夏商以后得「非當事人」記載,有沒有其他證據呢?……有!
我們注意到《清華簡》等資料記載的夏朝,其稱呼都是「西邑夏」,這就給我們前面的觀點提供了彈藥——夏朝人(及夏朝主政時的商朝人)是怎麼自稱的,他們也叫自己「夏」嗎?我看未必!
甲骨文是商朝當事者的記載,最具有可信度,這里有古史學者找到了好多和夏朝有關的卜辭記載:(1)貞,于西邑?(2)西邑害?(3)侑于黃尹?貞,侑于西邑? (4)貞,燎于西邑(5)西邑? (6)丁巳卜,告秋于西邑?七月;(注:黃尹即伊尹)
甲骨文里提到了「西邑」,和戰國時提到的「西邑夏」隔著1000多年遙相呼應,和當今傳世文獻隔著3000多年遙相呼應,是「二重證據法」證明夏朝存在的關鍵證據!
商朝人,至少在武丁時期左右,并不稱夏朝為「夏」,而是稱其為「西邑」,至于「夏」的稱呼怎麼來的,估計則是周朝人這麼稱呼他們的吧!
這不是我胡謅的,相關論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