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的質疑其實沒什麼問題,明長城大多數是單邊墻,何況在明朝大多數時間內還沒包磚,像八達嶺那樣頂部寬闊,任人飛馳的一等邊本來就是京師附近的異數。
問題不在于明長城能攔住什麼,因為他往往攔不住什麼,蒙古人破墻而入是常有的事。問題在于,人們理解的長城和真正的「明長城」,是存在認知偏差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對明長城存在著巨大的誤解,不僅認為明長城就是那道墻,而且認為那道墻是為了擋住敵人。其實,長城擋不住任何人,那道墻上絕大多數地方也沒有士兵守衛。這道墻明朝人稱之為邊墻,只是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長城是一套非常復雜的立體性防御體系,包括邊墻,沿邊墩台,烽火台,和他們背后無窮無盡的城堡,這些軍事設施一環套一環,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邊墻上每隔一定距離分布著一座方形敵台,明朝人叫做墩台,墩台上駐扎的士兵少則5人,多則十多人,他們往往是邊墻上僅有的士兵,因為墻體上基本上不會有人的。這些墩台的用處就是警戒瞭望,遇到敵情后,立刻點火發炮,將敵情傳播出去。邊墻之后分布著不少火路墩,也就是烽火台,火路墩收到沿邊墩台的敵情后,繼續將其傳遞到自己所屬的軍堡,軍堡將會首先作出反應,同時將敵情一層層繼續上傳。
所以,如果明朝北邊的某個地方遭遇蒙古騎兵的襲擊,長城防御系統是這樣發揮它的作用的:首先由最近的沿邊墩台緊急傳遞信息,然后相鄰的火路墩台繼續接力傳遞至上級軍堡;軍堡的負責軍官(一般是守備,級別更高城堡的是參將,副總兵乃至總兵)首先應急反應,率軍直接接戰或伺機埋伏;軍堡再向其所屬的路城(路是一鎮的分防區,負責人是參將,歸兵備道節制)匯報,負責一路的參將接到軍情后,調動本路官兵增援埋伏作戰,如果軍情重大,還要繼續上報求援。
除此之外,明朝邊軍還擁有非常重要的偵察兵種——夜不收,他們活躍于塞外,隨時偵查敵情,傳遞情報。
那麼問題是,那道墻究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還要斥資修筑它呢?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限制蒙古人的進犯通道。以明長城的高度(以6米左右為標準)和經常不包磚的情況,蒙古騎兵只要人數稍多,即可挖墻穿過。但是挖墻需要時間,這就為明軍發現敵情,調動軍隊贏得了寶貴時間。此外,修墻之后,蒙軍只能從自己挖過的缺口進入,更加便利明軍后續部隊在交通路線上埋伏和包抄。這才是那道墻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