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
一是不想打,因為哈薩克沒侵略大清。
早先清朝攻擊準葛爾汗國,最初不是為了開疆拓土,而是反侵略,就是有些人說的「防御性擴張「。查歷史就知道,天山以北的準葛爾汗國和天山以南的葉爾羌汗國(後來葉爾羌汗國被準葛爾汗國滅亡并控制),都是蒙古人建立,都想恢復祖先 成吉思汗的榮光,早在明朝時期就頻繁攻擊中原王朝的河西走廊等邊境地區。
看中國歷史,主要敵人,除了內部就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此時,漠北蒙古、漠南蒙古都歸屬大清了,此時屬于漠西蒙古部的準格爾汗國完蛋了,作為緩沖區保護內地,清政府認為就足夠了。
此外,中亞小國一直都被準格爾汗國欺負狂虐,現在看到大清就嚇傻了,直接請為藩屬。
不過要注意,現代的哈薩克斯坦等國的以東的部分疆域,都是乾隆朝清軍打下的準格爾汗國疆域(伊犁河谷西岸及以西的大片地區,比如阿拉木圖),但在晚清時期被割讓給了沙俄,蘇聯時列寧還說要歸還,直到後來便宜了幾個中亞斯坦國。
二是攻擊費力,治理費力,產出利益少得不值得,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農業生產差。清朝攻擊準葛爾汗國時,先不說那地方地廣人稀導致打仗需要多少兵力去圍追堵截,就說當地物產不足導致糧草轉運都得從內地轉運就得耗費多少錢糧民夫(直到乾隆朝打下伊犁河谷才有了大規模屯田的條件)。(兩千年來,西域的氣候變遷,導致新疆地區降雨逐年偏少,羅布泊、孔雀河都干了,多個小國都遷移滅亡了)。
思想文化不一致。就算軍事打下來,由于文化宗教不同,也難治理,乾隆朝甚至后續百年,這片地區反復造反、叛亂就是例子。此時的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物產也不豐富,所以行政上都沒有設置為中央直管;它的最大價值,就是管束游牧民族蒙古人以防止入侵中原,作為緩沖區保護內地;到了清晚期,即使現在,由于貧窮和宗教、大國煽動等原因,也是叛亂不減、動蕩不安。
地理上,要往西打,就得翻越蔥嶺了,難啊。古代常說的蔥嶺,一般指現在的帕米爾高原,目前屬于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咱和阿富汗連接的瓦罕走廊,崇山峻嶺中,唐朝高仙芝還打仗攻下來呢)。
蔥嶺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可以想象,戰爭中人徒步翻越何其困難。
乾隆時期鎮壓蒙古部叛亂,甚至晚清慈禧時期清軍追擊阿古柏、白彥虎等叛亂分子,都曾冒險翻越蔥嶺。
另外,唐朝時,曾占領了蔥嶺以西的部分地區(現在的中亞東部地區,新疆以西,),但和阿拉伯王國的恒羅斯之戰失敗后,唐朝本可再戰,但正趕上安史之亂,就把高仙芝軍隊調回去平叛了,于是唐朝逐漸退出了中亞地區。
另外,這些地方信教。唐朝推出中亞地區后,阿拉伯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他們控制了哪里,他們的宗教就傳播到哪里。于是,最后中亞都改信仰了伊斯蘭教。而我國的西北地區雖然沒有被阿拉伯控制,但也逐漸都信仰伊斯蘭教。時至今日,這些地方的宗教信仰仍舊是伊斯蘭教。所以,宗教的政權影響,注定了這地方不會太平。
所以,攻擊哈薩克,費錢糧,易造反,不值得。
三是英俄勢力進入中亞并爭霸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