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有班軍的,長城的垛口留的是警戒部隊和快反部隊,這些部隊的作用是將敵襲如實上報,剩下的就沒有了。
然后班軍的作用是每年按季節上班,主要是防秋。但班軍的主要作用還是遲滯大股游牧民族南下。
真正主力決戰是需要動員各邊鎮主力部隊,包括京師南面的忠順軍騎兵部隊的。
其實很多明長城的要隘,都只有數百人防御,一個關鍵的敵台也就是10人上下。主要還是敵前養不了部隊造成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長城最大的作用是遮斷敵軍的行進線路,為后期作戰作準備,對己方的部隊來說:長城一線是出塞進擊的保障,是部隊回師撤退的屏障。
同時,明代的九邊防線中的大部分由長城連接起來了。所以敵軍直接攻擊九邊很少能夠得手。從一般的關口入寇又有后顧之憂,無法久留。
用現代軍事開腦洞通俗說一下
一是古代的國防觀通體系二是邊境軍用道路和屯墾支撐點最后是發揮筑壘地域的作用
明初一直到靖難的時候,北部邊境都屯駐重兵,這種重兵終究是不持久的,因為養不活。
所以,要麼這些精銳部隊南下造反,這就是靖難;要麼就是往北討伐草原,這就是嶺北大敗
明代部分時期北部邊防的大壞,實際是怨不了任何人。就算京操班軍還存在,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其實,真正了解明軍實際作戰和指揮體系的人都會說,明軍真不容易,用這麼少的兵力,控制了這麼大的國土。
明軍的問題在于野戰軍大多在京師 宣大 這些關鍵的邊鎮,臨時調動不易。而這些精銳部隊又少的可憐。比如說忠順軍三衛是改編自前元軍騎兵部隊的精銳騎兵部隊,但是數量一直只能維持在9000人左右,最后合編為保定三衛。
事實上,整個明軍的野戰部隊,從建國后都沒有超過20萬的巔峰數字。到了萬歷征朝鮮更加是悲劇到無與倫比的地步,整個大明朝能拉出來的野戰軍巔峰時期也只有四萬多人。大量的劣質兵員,在平時一直消耗在無休止的班軍中,雖然看似明軍兵力很大,但是每年至少有6個月的時間,班軍在上班和返程途中。無論是軍屯還是訓練都只能流于形式。
明軍的很多軍事理念和作戰形式是超越時代的先進。但是到了麻貴以后,好像這種軍事傳承就沒有繼續下去。
朱元璋制定的北部邊防的基本思路就是,依托邊墻和小規模快反部隊+最低規模的武裝農民控制前沿,利用要隘通行不便特點,在游牧民族大股入侵時,夾要隘擊之。
但隨著靖難的發生,大量北部邊軍的精銳被抽調,邊墻以北的各衛所南撤導致防御態勢的惡劣,加之多年未有戰事,文官集團對于邊墻以北的要點根本無心經營,一步步的削減經費。
這種削弱邊墻的做法到了三楊時期發展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幾乎邊墻以北的要點和衛所全部放棄,邊墻成為了第一線,邊墻內側的衛所兵力也被削弱到僅夠維持的地步。以喜峰口為例,喜峰口以北的各衛所和要點鎮寨全部放棄,衛所僅留兵300人,防秋時增班軍約500人。
這種自己人挖自己邊墻的做法,在三楊手里經歷了永樂后期、洪熙、宣德和正統四朝,最終到了景泰年間形成了大崩潰——土木堡之變。
只說野戰部隊的話
明軍野戰部隊如果能夠維持正常的建制和訓練水平,基本也是滿萬不可敵
@換巢鸞鳳
@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