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北京十三陵的一件靈異事件,在十三陵中,有這樣一座特殊的皇陵,它的墓主人生前非常神秘,他30年不上朝,很多大臣甚至不知道他的頂頭上司長什麼樣,他死后,他的陵墓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由國家發掘的帝王陵墓,沒錯,這就是定陵。
說到這,一切還得從一次郊游說起,有一年,中央領導要去昌平春游。參加這個活動的都是大人物,有、李富春、郭沫若、吳晗、等三四十人,既然是春游,野餐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坐在樹蔭下邊吃邊聊,當然,領導跟我們老百姓談的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十三陵就在我們眼前,所以話題自然就到了陵頂,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是這里最健談的人,他又是明史專家,自然有發言權,吳晗越說越激動,他對老郭說,為什麼不干脆開長陵,建個博物館?老郭立即同意了,兩位副總理也認為這個想法不錯,老郭對吳漢說,你起草一份報告給總理,請求批準。
最后,周總理同意挖掘長陵。作為考古發掘隊的隊長,趙其昌和幾十名村民一起開始挖掘,但經過幾天的搜索,沒有找到地下宮殿的入口,這時,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挖掘的過程中,突然下起了大雨,這樣持續了兩個月,沒日沒夜,挖掘工作暫時告一段落。
兩個月后,雨終于停了,但是幾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許多參與挖掘工作的村民無緣無故生病,村里的幾個女人也無緣無故發了瘋,這一系列怪事接連發生,迷信的村民開始罷工,拒絕讓考古隊繼續挖掘長陵,忙活了幾個月,毫無進展,再加上村民的阻攔,領導決定暫時放棄長陵,改修一座容易挖掘的皇陵。此時,由村民組成的發掘隊只剩下兩個人,考古隊里的老師教他們延字法,讓他去各個陵墓通過延字尋找線索,沒想到在定陵附近找到了「隧道門」的線索。
考古隊進入萬歷皇帝的陵墓,在里面發現了大量的金銀首飾,就在考古隊松了一口氣的時候,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兩名工作人員出墓室后直接暈倒,昏迷了七天,幸運的是,他們沒有生命危險,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沒那麼幸運了,無數人因定陵而死,定陵成了人們口中的「被詛咒的定陵」。
定陵發掘后,很多參與這項工作的人都以非正常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還記得那次郊游是誰第一次提到皇陵的發掘嗎?沒錯,就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晗。
在那場十年浩劫中,他自己也遭受了精神和肉體的摧殘,有一次,他差點被紅衛兵用鐵絲活活勒死,最后被迫害致死,他生前頭髮被拔光,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他的妻子也受到牽連,被送進了勞改營,後來,她的腿癱瘓了,她死的時候,眼睛半睜著,臉頰上還掛著淚珠,定陵地宮開放后,僅一年后,曾擔任發掘指揮的鄭振鐸去世。
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準備率領一個文化團出國訪問。到達機場后,因為天氣不好,航班取消了,他回到了家里。下午,他接到通知,飛機可以起飛了,飛機起飛后不久,在飛往莫斯科的途中發生了空難,鄭振鐸去世,而在定陵發掘過程中記錄開棺過程的攝影師劉德安也因為精神失常上吊自殺了。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白,晚年也神志不清,最后死于腦溢血,一個接一個的離奇死亡似乎預示著掘墓人將會過早地結束。不僅是參與發掘定陵的工作人員,就連住在附近的人也難逃定陵的魔咒。
因為計劃不完善,萬歷和兩位皇后的楠木棺都被腐蝕了,後來有關部門重修了兩個木棺,原來的楠木棺被處理掉了,處理的方式也很草率,簡單粗暴地扔在后山,沒想到,這兩具棺材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扔棺材的時候正好是下午,很多村民正在地里干活,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木頭,但是知道皇室用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于是村民們就把破木板撿起來回家了,一對老年夫婦收拾了幾塊完整的木板回家,準備給自己換兩個小棺材,沒想到,第一口棺材剛做完,老太太就死了,第二口棺材做好了,老人也駕鶴西游了,不到半個月老兩口就跟著去了。然而,事情遠沒有結束。
在抬棺材的村民中,榆林村民趙茜收獲最大。棺材被扔下山時,他正和妻子在陵墻外的山坡上耕作,他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塊好木頭,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他很快找到了三輪車把棺材帶回家,在路上,我遇到了這個村子的村民。
有人勸他,皇帝的東西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要取其性命,落入金錢眼中的趙茜聽不進去,第二天,他讓木匠打了兩個衣柜,放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
一天中午,趙喜和他的媳婦干完農活回家吃飯,突然發現他們的四個孩子不見了,兩個人頓時心里一慌,這種感覺很不好受,兩個人慌忙在屋外喊孩子的名字,找了一圈也沒人回答,這時我發現衣柜外面有四雙小鞋!兩人四目相對,顫顫巍巍地打開了衣柜的門,兩人嚇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四個孩子擠在一個大衣柜里,衣柜上到處都是孩子手劃的血痕,當地警方經過調查,對4名兒童(3男1女,年齡最大12歲,最小5歲)的死亡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最終認定為缺氧窒息死亡,事情遠沒有結束,詛咒依然籠罩著這個家庭,多年后,在經歷了失去孩子的痛苦后,這對夫婦又有了四個孩子,這次,他們是一個男孩和三個女孩,讓人難過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兒子,因為大學聯考失利,在一個安靜的夜晚,離奇地死在了衣柜里。
定陵被詛咒的說法至今仍廣為流傳,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確有此事,留給讀者自己判斷吧,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