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拜是演義情節,正史里沒有結拜。真要結拜,劉邦還和項羽結拜兄弟了。這是梟雄拉攏人心的手段。如果關張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他都懶得認識你。
劉備和公孫瓚一起拜在盧植門下,盧植可是海內名望極高的大人物,學生也不是一般人,劉備學生時代的交際圈水平就不低。張,蘇兩個商人給了劉備資助,專門用來結交豪杰。
可以說劉備早期的發展路線,思路十分明確,就是游俠路線,類似水滸里的柴大官人,散盡家財結交天下英雄。不過劉備他自己沒錢,是借錢刷名望。目的就是在草莽豪杰的階層拉攏人才,組建自己的班底。
可以想象,劉關張相遇的場景,肯定不是演義里那麼戲劇化的偶然,而是類似水滸里的情節,有人跟劉備說我有個朋友多麼厲害,劉備結交,然后朋友說朋友的朋友多麼厲害,劉備結交,一傳十 十傳百,江湖上的草莽豪杰都知道世有劉玄德。
涿郡當時比較偏遠,不像洛陽一般有很多達官貴族,人物繁茂,出了劉備這號人物,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地頭蛇了,所以蘇張兩個外地馬販子才要結交。
關羽是個殺人在逃的通緝犯,張飛是不是殺豬的不知道,反正也是江湖無名之輩,沒有貴族出身,這二人靠走正常渠道,恐怕連個亭長也當不上,在北方偏遠邊境,遠離帝國中樞,他們能有什麼發展?江湖上旦聞劉使君,就像林沖 武松聽說宋押司 柴大官人那樣,投奔劉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想靠刷名望拉攏人才,首先要眼光毒,一眼能看出誰有真本事,誰是濫竽充數。顯然劉備有這本事,在一大群所謂豪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飯局里,看出關張二人懷真才而不遇,所以才寢則同席親如兄弟。當然劉備這個階段組建的人才里,肯定不止兩人,而是圍繞劉備,漸漸形成一個核心社交圈子,比如樓上各位說的那些人,只是那些人後來就沒混出來。
但誰是人才誰不是,劉備肯定也要有一個判斷,不能聽風就是雨,誰來都親如兄弟,搞平均吃大鍋飯,一來沒意義,二來劉備也不是孟嘗君,能養士三千,他沒有那麼多錢。
可以想象,劉關張此時徹夜臥談,談些什麼,是關羽談怎麼賣豆腐,還是張飛談怎麼賣肉?肯定不是,劉備的見識和理想比他倆高了一個層次,是劉備給他們談上流社會,臧否英雄人物,談帝國西部的戰局,談天下大勢,談救國解民的高尚理想。那玩意把關張聽的一愣一愣兒的,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第一次知道人生還有這種光芒萬丈的過法,從此死心塌地一生追隨。
然后黃巾亂起,劉備拉起幾百號人的隊伍,靠的就是個人聲望,還有這些兄弟自己的名望。核心軍官層,肯定還是這些兄弟來當。戰場上打一圈下來,誰是潛在的名將,誰是草包,一下就分出來了。
劉備的游俠路線走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善下人,善識人用人的特點,貫穿劉備的始終。
比如他早期當了一些小官職,又數次辭官。要知道董卓作亂之前,當時的人,很少有人能預測出之后會天下大亂,黃巾之亂只是漢朝遭遇的無數次起義之一,而且被平定的速度很快,大漢還是那個大漢朝,帝國是永恒一般的存在。
以劉備的條件,能當個小縣令,已經不錯了,過了這村沒這店,以后哪里還有別的機會出人頭地?按部就班的升官發財,多少人求之不得,還要花錢買官。
劉備卻辭官辭的和拉屎一樣痛快,還怒鞭督郵,基本沒把當官當回事。
因為當官某種程度上和游俠是對立的,宋江當個小吏,結交江湖人士都得偷偷摸摸。當縣令,就基本和游俠世界劃清界限了。假設有個關羽第二,通緝殺人犯,他會去縣衙投奔劉大縣令嗎?那算是投奔呢還是自首呢,劉縣令還敢不敢包庇?當個小官,和他的初期的人生規劃不符。
劉備當平原令時,還有一樁奇事,有個叫劉平的人,不服劉備,派了一個刺客去行刺他,結果劉備在不知道對方來歷的情況下,對刺客十分禮遇,結果竟然感動了刺客,主動放棄了刺殺。
放蕩游俠,少年豪杰,逃犯,刺客,這些關鍵詞,劉備這個人物,或者說先主傳塑造的劉備形象,著重突出了他的江湖草莽氣息,這些被主流社會和士林排斥,但又心懷功名熱血的江湖人士,都團結在劉備身邊了。
這些人不算良民,也不是士人,更沒有正常上升渠道,如果身上有人命的,還要亡命天涯,連普通人的生活都過不了,可以說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但這些人往往以俠義立身,希望建功立業,并非貪圖富貴之輩。
劉備的定位和氣場,可以說是有一定針對性的,他的成功絕非其他人說的是運氣好,劉備崛起是有必然性的。
蜀漢勢力啥都好,就是運氣每每實在差到摳腳。
曹操起家班底是曹家夏侯家的家族親戚。而劉備集團是自己團結的一群江湖兄弟,加上大舅子小舅子。這和劉邦很相似,可能劉備也有模仿先祖的意思。
到平原縣令時期,劉備的名望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涿郡的草莽江湖圈,而是在天下的士人和百姓中傳播了。孔融向劉備求援時,劉備的第一反應是十分驚訝,說孔北海知世有劉備乎?孔融是衍圣家,又擅長吃梨,也算是士林領袖,劉備沒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名望,已經傳到上層社會,他還有點小不適應。此時劉備集團才開始站上歷史舞台,從游俠轉變為諸侯。
天下豪杰千千萬,而只有劉備真正給他們禮遇,只有劉備給他們上升的舞台,那還何愁得不到萬人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