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墻。
邊墻(長城)作為軍防工程,是由本體和附屬設施組成。本體是指墻體、敵台(馬面),附屬設施是指城堡、烽台。墻體、敵台連在一起,是防敵的主體;城堡用于駐兵、烽台用于傳遞軍情,屬于提高墻體防敵能力的輔助設施。——景愛·《遼寧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讀后
至于某標榜「自由」的答案,兼職讓人笑掉大牙。大概是經濟學讀多了,全篇都在理論推演,但是沒有一點實證功夫,談歷史基本上一說就錯。
明初山西內長城沿線森林密布,林帶一般寬度約50公里左右。其密集程度,據說是「虎豹穴藏,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內長城沿線的三關十八隘之間的如此深厚的森林地區對大同外長城來說,「實為第二藩籬」。——曹象明·《山西省長城沿線軍事堡寨的演化極其保護與利用模式》
請問這種環境能發展出商路來嗎?
而且并不能把商業僅僅簡化成商路,與游牧民族的規模貿易,商品吞吐量不小而且頗為多元;此外,商業的存續需要良好的商業環境,殺戮是無法進行商品交換的,而大量商品、好的商業環境都需要都市和軍事來維護,而并非僅僅是「商人往來自由」的無政府主義環境就能形成的。
以長城邊貿都市張家口為例,起初是軍事功能的張家口堡,起初是與長城結為體系的軍事要塞,後來隨著外交局面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才成為邊貿都市的。
長城可以使中原王朝以較小的軍事投入形成軍事均勢,也只有在此情況下,才能發展貿易,不然,搶能獲得戰利品,為什麼要花錢買買買呢?為什麼要用大牲畜換換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