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因果關系顛倒了。這不是「幸運」,而是眼光。
在跟關張結拜之前,劉備是什麼人?
表面上,劉備是織席販履之徒。但論身世,劉備是皇室之后;論學識,劉備是當世大儒盧植的學生;論志向,劉備一直以匡君輔國、平定天下為目標。更不用說劉備有著何等的毅力與勇氣。
而劉備唯一欠缺的東西,叫做機遇。
雖說「結拜」只是小說家之言,但我們還是可以想象一下,以劉備的出身與性格,他的內心會有多高傲。如果劉備是宋江一類逢人就結拜的人物,那麼劉備的兄弟怕是三五百人都不止了。但是,劉備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而且,劉備也沒有錢,做不到像宋江那樣周濟江湖好漢。劉備唯一能吸引人的東西,就是自己這個人的個人魅力。
正因為劉備是這樣的人,所以劉備是挑人的。
盡管歷史上并沒有桃園結義的記載,但《三國志》里也寫得清楚: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要知道,當時劉備在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招募了非常多的人,為什麼唯獨張飛和關羽有這個待遇?反過來說,一個皇室之后、大儒弟子,卻愿意跟兩個普通人恩若兄弟并且一起睡覺,這又說明了什麼?
說白了,這不是劉備幸運而結拜了關張這兩個兄弟,而是一則劉備學識眼界俱佳,看出了關張是可造之材,二則關張二人也以誠心待劉備,才有了「恩若兄弟」的局面。
而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劉備的識人眼光一向毒辣。客觀來說,在三國之中,劉備的實力最弱,卻能三分天下,其關鍵便在于「人和」。
其實,在我看來,關張并不足以說問題。
真正能說明問題的,是諸葛亮。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一句「時人莫許之也」,說明當時沒幾個人知道諸葛亮的才華。唯有崔州平和徐庶跟諸葛亮關系比較好,還相信諸葛亮的能力。但你很難說徐庶和崔州平不是因為跟諸葛亮是朋友,而開了吹捧濾鏡。
在徐庶推薦了諸葛亮之后,劉備三顧茅廬,聽到了諸葛亮講《隆中對》,于是便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三國志》中記載說: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看出問題在哪兒了沒?
第一,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親密到了關羽和張飛這兩個恩若兄弟的人都不高興的地步。
第二,之前劉備與徐庶的關系可沒有好到這個程度。
換句話說,劉備在遇到諸葛亮的第一面,就肯定了這個人是自己終生信得過的人。
別忘了前面那句話,「時人莫許之也」。
當時除了倆兄弟,當時的人誰也不承認諸葛亮是治國大才。但劉備一眼就看出來了,而且對待他的態度比關羽和張飛更好。
你敢說這眼光不毒辣?
而從歷史上來看,劉備以仁厚待人,麾下人的忠誠度是很高的。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不是劉備幸運結拜了關張,而是并非什麼人都有資格當劉備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