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能的一些原因:
①.不愿意拖累他人:抑郁患者有強烈的自責自罪感,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在他們看來可能就是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所以會拒絕他人的關心。
②.認為別人的幫助沒用:
有人把抑郁癥稱為「心靈感冒」,其實有很強的誤導性,「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療都能好,可抑郁癥全然不是這樣,有時它更像是一種情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區分敵我,自己攻擊自己。有時它像開啟了情緒「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種「自我毀滅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會走向滅亡。[1]
抑郁者常常自我攻擊,不論是」情緒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還是」情緒凋亡「,絕非輕易通過外界的鼓勵和幫助就能使情緒逆轉。
另外,抑郁癥是慢性病,患者即使在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癥狀也可能是反反復復,遷延不愈,因此也造成患者對情緒改善缺乏信心。
③.別人不理解自己:
很多抑郁患者在遇到壓力時都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是選擇告訴周圍的家人朋友,因為經常能聽到「你就是想多了」、「你應該像往常一樣該工作工作、該上學上學」,甚至是「你的病就是作出來的」、「別沒事兒找事」,對患者來說壓力不僅不會得到疏解,反而可能造成二次傷害。[2]
④.怕被污名化:社會大環境對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疾病仍有諸多歧視,患者會擔心一旦病情泄露,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在小團體(學校、工作單位)的表現,甚至影響到自己入黨、職位晉升等方面。
再有就要承擔輿論壓力,病情可能在一定范圍內被傳播出去,患者可能會被指指點點。
⑤.跟人打交道很累:抑郁者本身就有精力體力不足的問題,因此跟人打交道是一件十分耗能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些「微笑型抑郁」更是會偽裝自己,讓自己在外人看來是正常的,甚至「假裝」狀態很好。維持或縮窄現有的社交圈才是保存能量的最優選。
⑥.自知力存在問題:自知力是一個人對自己精神狀態的理解能力,在精神疾病中,自知力可以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判斷標準。某些疾病可表現為自知力不全——明明已經出現了思維和情緒的癥狀,但個體卻堅持自己沒病,這會導致他們充滿敵意、拒絕就診,無法配合治療。自知力應當是越準確越好,個體越是能夠做出與疾病程度相符合的判斷,對其預后就越有利。
⑦.認為抑郁癥是心理問題,去了醫院就得吃藥:一般來說,輕中度抑郁可以只選擇心理治療(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也可以少量用藥;只要達到重度抑郁,都需要使用抗抑郁劑,一段時間后配合心理治療。
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藥物治療的必要性,畢竟從生物學層面來說(單胺氧化酶假說),很多抑郁癥狀也不是單純能用心理治療就可以解決的。[3]
2、該怎麼辦?
①.增加對抑郁癥的了解,它是一種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改善癥狀的疾病,回避就醫不會有幫助。
②.去正規醫院的精神科就診,負責任的醫生會詳細了解你的病情,進行診斷,再給出相應建議,作為患者也有權利參與到治療的決策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