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光是農村,人老了各項機能下降,摔傷后很難恢復,袁隆平院士就是代表。不過農村老人更明顯,因為除了身體機能,還有個人心理和子女護理方面的短板。
過去農村老人普遍沒有退休金(現在也可以忽略不計),基本上活到老勞動到老,一旦摔傷臥床,喪失了勞動能力,對于子女來說,就成了負擔。例如我一個親戚,69歲,食道癌晚期,在醫院住了一個月左右,子女們就有點不耐煩了,老太太更是當著所有人面說,你還不趕緊死,這一大家子都在這耗著,耽誤打工掙錢。老爺子自己心里也門清,算著錢花得差不多了,就讓兒子接回家,說要看看墓地,其實就是放棄了,回去不到三天就走了,兒女們雖然難過,但實際上也如釋重負,不能說他們不孝順,各家有各家的難。
另外,很多農村老人對于生病和死亡的態度與我們這一代不同。年齡大了,生病了,基本能扛就扛,扛不住了就等死,愿意接受積極治療的很少。一旦臥床失去勞動能力,很多老人為了不拖累子女,甚至會選擇自殺。去年夏天,我奶奶查出萎縮性胃炎,我媽和我姑姑輪流打電話跟我說,你奶奶天天念叨著大孫子啥時候回來,怕見不上了。天天也不吃,也不睡,虛弱得很,就等著再見你一面了。我回去后,發現奶奶最大的病根還在心里。我花了一天時間給她解釋這個病不是絕癥,可以治好,80歲不是終點,好好養病,再活十年二十年也沒啥。我又花半天時間讓她認識到,人老了,不是沒用了,我們離不開她,活著本來就是最有價值的事,您要不在了,我們連回家的理由都沒了。
于是奶奶終于開始積極配合治療,到了春節已經大大好轉,我們給她辦了80大壽。我還跟她約定說,等你活到100歲,來參加重孫子的婚禮。後來我爺爺開玩笑都說我比醫生還管用。
無論農村老人還是城市老人,跌倒本身都是一場巨大的身心打擊,農村老人受限于經濟條件和自身認知,更容易導致悲劇,所以對生病老人的精神鼓勵和身體護理同等重要。我外婆88歲,爺爺奶奶80歲,目前身體都還算不錯,除了日常打電話閑聊,一般看到天氣變化了,我都會額外打電話提醒他們,注意防滑,下雨了就不要出門了。
我現在30多了,還有爺爺奶奶外婆關心著我,我只要回去,就能吃上現成的,我覺得無比幸福,我希望這樣的幸福能夠持續的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