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還在國企的時候,月工資三千多一點,經常是過個年,花費都不止這一個月的工資。
除了給長輩、給家里面那麼多小輩包紅包之外,購置年貨,各種年前準備,幾乎就已經超過一個月的工資了。
這里面還不包括過年了,給父母,給自己購置各種新的衣服、裝備,然后親戚朋友各種吃吃喝喝,去到外面吃一頓,春節假期價格起碼翻一倍不止。
花掉一個月工資?我看兩個月都不止。
但你說這錢花得值不值,有沒有必要?
真的,我沒有太多考慮到這個問題。
這里面有些錢是花給你自己的,有些錢是花給父母的,有些錢是花在面子上的。
沒辦法計算得太清楚。
你可以不花這個錢,別人也不會當著你的面對你指指點點,但是背后,對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用屁股想都想得出來。
你沒給父母買禮物,他們當然不會說你什麼,畢竟是自己親兒子;
但是你給父母買了禮物,他們開心的同時,每次用到按摩器,足浴盆的時候,都會跟親戚朋友說:
這是201X年過年,我兒子特地給我買的,八百多呢,老跟他說別花那麼多錢,他就是不聽。
老人家能把年份、時間、價格、去哪個地方買的,全部記得清清楚楚。
你賺個口碑都值了。
當然,什麼事,它都有個價。即便是過年這種幾千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花費的錢都是有個價碼的。
也就是說,上面所說的,都是我經濟范圍內能夠承受的,過年時的花費。
但如果,過一趟年,花費是八千、一萬,這個我就得適當考慮考慮了,畢竟「打腫臉充胖子」我一直是不提倡的。
超過工資的三倍,我一般就不愿意再多花這個錢了,人家愛怎麼說,讓人家說去。
也就是,任何事情,其實都不是無價的,每個人內心對這種出于傳統觀念的習俗,所愿意花費的價碼,都是有一套價格標準的。
我還記得,七八年前,我一個大學的朋友結婚,在外地舉行婚禮。
這哥們在大學的時候跟我很好,幾乎都是一起陪伴了我整個大學時光。
我當時估摸著,去一趟他們那個地方,包括份子錢,機票、車費包進去(他們有包酒店住宿),大概要兩千多塊,而我當時的工資,就像上面說的,三千多一點。
我覺得這是我可以承受的范圍,我直接就去了。
你說我花得值不值,我們後來由于分居兩地,很遠,也沒有什麼工作上的交集,漸漸也就不聯系了,但當時是不知道后面的事的,那時候才剛畢業不久。
人生大事,做兄弟的肯定要出席。
但如果花費超過了我的工資,一趟過去如果要4000/5000,畢竟那時候也窮,沒什麼錢,我可能會選擇,給我這個兄弟發祝福,轉個大紅包888的。
你愿意花費的錢,永遠跟你的收入,以及你如何看待春節花費,結婚份子錢這件事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注意,一定是涉及兩方面的維度。
一是你的收入,有些人很有錢,但是覺得錢應該花在別的什麼理財、投資、學習上,這種什麼朋友結婚、春節的,沒必要,別人愛說就讓別人說去;
一是你的重視程度,有一些人沒多少錢,但是他看重這份情誼,很舍得。
我不喜歡厚黑學,什麼沒錢,人家理都不想理你,你只是花錢往自己臉上貼金。
然后把所有關系都弱化成赤裸裸的金錢符號,那你倒是把錢拿出來啊,他又拿不出來。
這種完全拜金主義的論調,實際上恰恰在人情社會上也往往走不通。
一切皆價碼,你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價碼區間。
知乎心理X知乎職場X壹心理聯合 20 位優質答主共創「返鄉青年解壓手冊」,近鄉情怯/原生家庭/親密關系/返工焦慮?你的新春焦慮,由我來解。
歡迎點擊鏈接進入圓桌:
返鄉青年解壓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