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去世前幾年,一直伴有腹瀉、腸胃不和等病癥,其在光緒死后不到24小時內死亡,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可以說是暴亡。
我們先來看兩人的去世時間。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光緒帝突然死亡,享年38歲。在光緒帝彌留之際,慈禧依舊「神氣安和」,氣定神閑地安排光緒帝的后事,然而在次日即11月15日下午,慈禧也突然死去,距離光緒去世尚不滿24小時,享年73歲。
漫畫中的慈禧與光緒。
慈禧是否是暴病而亡,我們還要考察她去世前幾天的活動軌跡及身體狀況。接下來,我們慢慢分析:
光緒帝去世是在1908年11月14日酉時(17:00—19:00),當其彌留之際,慈禧太后仍然在「神氣安和」地安排光緒帝后事,光緒去世當晚,她很晚才休息,「雖極辛苦,而體氣反較佳」,第二天即11月15日早上六點,慈禧召見了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袁世凱、鹿傳霖、世續,以及隆裕等人,在這次會議上,慈禧說話的聲音仍然很洪亮,精神飽滿地主持了一上午的會議。
慈禧太后。
慈禧召開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同治皇帝立嗣,慶親王奕劻等主張立溥倫或溥偉,另有人主張立溥儀。慈禧太后說立溥儀為嗣皇帝,以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一言而決。慈禧不立年長的溥偉等人,而選擇才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其私心肯定是想著繼續掌權。這場會議從從早晨6點一直延續到中午,這顯示慈禧的精力依然不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會議結束后,慈禧去吃午飯時,突然暈倒,很長時間才醒過來,醒來之后的慈禧自己感到身體不適,急忙安排后事,據記載,慈禧當時,「吩咐各事,從容清晰,仍如每日辦理國事之狀。」她在腦子清醒的狀態下安排完后事,然后體力漸漸不支,進入彌留狀態,于未正三刻(13:45分)去世。她在發病后極短時間內去世,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
據《慈禧外紀》記載,慈禧70多歲時,身體并無大病,精神狀態也很好,自己也覺得自己能得高壽。而且在11月15日中午之前,慈禧沒有任何身體不支或精神不足的跡象。那麼為何會在午飯后暴亡呢?
慈禧太后與隆裕(右一)等人。
根據清宮留下的慈禧脈案,我們可以發現,光緒三十年以后,慈禧大病沒有,小病不斷,主要是咳嗽、腹瀉、腸胃不和等病癥,御醫們治療之后,雖然沒有顯著效果,但這些病對慈禧的生活起居和處理朝政來說,并沒有明顯的影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之后,慈禧的脾胃之病漸漸加重,據該年六月六日御醫陳秉鈞的記錄:
皇太后寸關漓象漸起,細而帶弦,右部關上尚見滑弦,仍欠沖和之氣。大致厥陰為起病之源,脾胃為受病之所。嘈雜見減,飽暖頻仍,寤寐尚和,胸肋震響。總核病情,謹擬培脾胃之氣,養肝木之陰調理。
由于連續腹瀉所導致的慢行消耗,已經年過七旬的慈禧體力下降很快。正如在遺誥里所說,「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是需要保養身體,好好休息的,但她不舍放開手中的權力,仍長時間召見大臣,或批閱奏折,發布諭旨,政務活動頻繁。
民間諺語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慈禧在73歲生日之后,病情每況愈下。十月十日,她過完73歲生日的當晚,御醫發現她,「肺氣化燥,胃氣滯濁」,以至于「得食則泄,是以精神異常疲倦。」這就是說,慈禧的腹瀉情況進一步加重。
在1908年11月14日,光緒去世當天,慈禧因為腹瀉、腸胃不和等病癥,已經連續三天飲食不正常,這對其身體非常不利。加上光緒帝死后,慈禧頻繁處理宮中事務,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胃不納食,體力衰竭,導致病情急劇惡化,終于不治。
慈禧去世。
綜上所述,慈禧屬于正常死亡。在她的遺誥里有這麼一段話:「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加劇。」大行皇帝即光緒帝,以他們的關系來看,慈禧可能不會為光緒帝的去世傷心,而且有證據表明,光緒恰恰是被她用砒霜毒死的。我認為,光緒一死,政敵沒了,慈禧緊繃的心一下子放松下來了,緊張的精神為之一松,強自支撐的病體也跟著垮了下來,于是在光緒死去不到24小時之內,她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