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謊言太多了。實在不能理解挖了定陵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話說修建定陵死亡的那些工人怎麼就沒人有感想了呢?你們真以為到了明朝修建皇陵就不死人了麼?
實際上當年的開挖定陵,只不過是當年的世界考古瘋狂毀壞的一部分,那時期,西方人為了文物在世界各地瘋狂開挖古墓!
定陵考古只不過是中國追隨世界上不成熟的考古活動的一部分而已,不僅中國沒有合理的手段,整個世界都是一樣。
不僅中國,而是世界對于考古發掘的安全性都沒有一毛錢的概念,今天這是某些先生吹牛會而已。
實際上在那個年代,所謂的西方更好的保存都是在犧牲大量文物的基礎上做到的,十不存一而已,甚至更少。當然,可能一直在存在地下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但是也只是如此而已,根本不可能抑制西方人的考古沖動。
更抑制不了金錢沖擊下的世界盜墓運動,直到今天!!!!
這些是很難制止的,今天人們只不過是馬后炮而已。
當年就是在中國,很多考古也是追隨盜墓運動,哪怕是在國內的頂尖的各個大學的考古文化系。
實際上郭沫若對于新中國歷史考古學科的系統化和制度化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的貢獻,是他整合了新中國不同于西方的考古歷史學科和考古行為,使得考古學科在當年建國開始就逐漸進入了比較正常合理的狀態。
更可貴的是,在新中國的社會發展中,國家通過強制力量把全國的大部分盜墓人員整合成了考古的具體操作人員,并且走向系統化,學科化和正規化,盜墓群體可以通過一個正當的行業和工作使得自己光明正大的站在世人面前,而不是一個盜墓者,挖墳的逐利小人。
在這點上,郭沫若是有著巨大的貢獻的。河北滿城漢姆,湖北馬王堆漢墓,秦始皇陵等等等考古活動無不顯示這這種制度的存在。
可惜今天這些盜墓人員大多墮落為金錢的奴隸了。
至于某時代對于定陵的沖擊,和郭沫若幾乎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申請的主要負責人是吳晗,推動的也是他,考古的具體活動執行是夏鼐。至于考古之后的保存,也不是郭沫若負責。
郭沫若只是在吳晗推動的申請人簽名中,第一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批準是誰?大家自己查資料,這個郭沫若話題也說了一些。
郭沫若研究的是先秦史,對于漢墓等更感興趣,唐都不行!吳晗研究的才是明史!
比起定陵損失,應該遺憾可惜的是因為戰亂,腐敗等等民國的文物損失(三四千萬),抗戰的文物損失(數不勝數),那些大部分沒有還回中國來,估計還屬于美國了!還有因為三十年來盜墓幾十萬古墓損失的文物(一千多萬)。
定陵這點算什麼!
所以,某些先生的憤慨是虛假的,是偽裝的,也是挺令人遺憾的不真實的。
由于「三盜」(盜掘、盜撈、盜竊)而來的文物,生于非法,流通于黑市,或者混跡于古玩攤店,在國家文物行政部門無戶籍登記,「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作者吳樹形象地稱之為「文物私生子」。目前流失在民間的‘文物私生子’粗略估計超億件。
據國家文物局2005年公布的數據,我國被盜古墓達20萬座。吳樹根據民間收藏數字保守推算,近30年,被盜掘、基建私分古墓200萬座(中小型,家庭墓葬居多)以上。考古工作者亦常言「十墓九空」。
「地下盜墓、海底撈寶、國庫竊珍……一條完整的黑色文物產業鏈震驚中外。」吳樹在《誰在收藏中國》一書中,直指「文物私生子」的源頭和后果,「我國的文物資源,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吳樹涉足文物市場多年,親身參與市場交易數百次,見過很多文物收藏家及其藏品,他在《誰在拍賣中國》中寫道,「可以負責任地下一個結論:我所到過的國內古玩市場,不管他們掛什麼樣的招牌,古玩城也好,舊貨市場也罷,沒有一處不是以真假出土文物為主賣點的;我所見過的收藏者,沒有一個人家里沒收藏出土文物的。」「如果以國內8000萬收藏大軍為基數,按平均每人收藏6件出土文物計算,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4億件以上。」吳樹說。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興起,一個個借文物「一夜暴富」的故事不脛而走,沖擊著傳統的「勤勞致富」觀。後來元青花在海外藝術品市場意外走紅,一場前所未有的淘寶熱、收藏熱由此掀開,加上媒體輿論過分傳播文物的經濟價值,一時間「三盜」猖獗。
「我們爬上山坡一看,果真是一個城堡遺址,這有可能是第二個艾斯克霞爾啊!這一重大發現如果被考古證實,戴和平就是有功之臣啊!」地區文物局綜合科科長周小明說,戴和平給他們打電話的時候,他們還有些不太相信。
正當專家們在山包上細心采集石器、木器和陶器時,就聽到有人在遠處大聲喊:「哎呀,墓被盜了啊!」
大家紛紛跑了過去,那是距離城堡五六百米遠的地方,也是戴和平曾經走過的地方。原本平坦的地面,竟然出現了五、六個大坑。
胡楊木棺被七零八落地甩在坑邊,零碎的古尸遺骸和破碎的陶器散落在坑里坑外……
「這是破壞性挖掘啊!」周小明心疼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專家們無不嘆息,看著鐵鍬留下的痕跡和坑邊留下的一道道摩托車車轍,有的人當場就罵出了聲。
盜墓的人當然不會像考古學家那樣,像對待心愛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只用小小的鏟子和柔軟的刷子,還要用挖掘技巧來發掘每一件墓中的文物,盜墓者一鐵鍬下去,可能就毀掉了絕世的珍奇異寶,這個碎了再挖下一個,完整的,他們才會拿走,這樣才好出手。
蔣曉亮說:「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萬元戶」,這是20世紀80年代的一句順口溜,那時的盜墓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省,已經到了「失控」狀態。蔣曉亮介紹說,長期以來,一些國外文物收購商就一直盯著中國,并不擇手段地刺激這個市場的膨脹,他們的出價往往遠遠高于國內收購價格幾倍、幾十倍、甚至百倍,所以對盜墓者有極大的誘惑力。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曾對媒體說: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文物的流失,已經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
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國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
著有《盜墓史記》的中國盜墓史學研究者倪方六介紹,區級文物級別較低,已成為文物盜毀的重災區,盜墓者往往無需高明手段,只要做得干凈就能得手。吊車、挖掘機在現代盜墓中已司空見慣。
同時盜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像被盜的石五供很有可能早有買家預訂。
倪方六還說,盜墓主謀一般具備較強的文物知識,而往往工人就是臨時從勞務市場里找來的民工。
而根據記者了解,北京登記在冊的區縣級文物有757處。除少數業內人士和當地人知曉外,很少受到社會關注,只有文保單位的石碑為其驗明正身。
謝辰生介紹說,區級文物級別雖低,但仍然具備相當高的文化價值。
這些文物多分布在居民區、田野里,有的還被單位使用。
近10年來,區級文物被盜毀現象非常嚴重,已經超越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
在采訪中,謝辰生提出,文物的價值在于歷史性、藝術性、科學性,將經濟價值與文物價值劃等號是對文物價值認識的扭曲。
但一個不能不面對的事實是,正是因為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才有盜墓賊會開著吊車來盜取文物。
2005年,張柏副局長就明確統計數字,我們有二十萬古墓被盜掘,以后再也沒有公布統計數字,但是,按揚立舟委員的發言,估計2010年一年被盜的古墓就有上萬座。
按這個估算,2005年到2015年,僅僅十年,又增加了十萬座古墓被盜掘。
為什麼再也沒有統計數字,很簡單,即使有,國家文物局也不能公布,公布的結果,只能說明我們文物部門的無奈,政府監管的無能,只能引發更多更大規模的盜掘。
走私出境文物約6,000萬件左右(按照海關5%抽查扣留數和海關人員「查一漏十」的說法計算。官方數據不詳,民間普遍認為上億)。‘
以新近發掘的南昌海昏侯墓舉例,經過5年考古發掘,該墓出土了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竹簡、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1萬余件。
這僅僅是一座古墓一萬余件,我們姑且相信三十萬座古墓被盜,而不是吳樹先生統計的200萬座古墓被盜。
我們不多算,按最低估算,每個古墓平均100件文物,也就是說,這三十年,30萬X100等于3千萬件古文物出土。
這僅僅是最低估算!
然后就出現了這樣奇怪的現象,三十萬座甚至更多被盜古墓的幾千萬件文物,甚至上億件文物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