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2個問題說幾天不一定能說清楚,得出的結論大致如下:
1、商之前的中國有文明,但不一定叫夏,發生過的事兒十有八九跟后世的記載對不上。
2、商之前的歷史幾乎不可能找到文字記載,因為:
2.1 即使找到也幾乎不能解讀,解讀經常需要有大量的文字資料互相比對,否則基本上是猜。
2.2 即使能解讀還未必是記載歷史的。
3、已知關于夏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周,而堯舜及三皇五帝,出現的一個比一個晚,這便是顧頡剛大師的層累理論基礎,也就是說這些古史可能都是源自于東周的造史運動。
以上是針對于前兩個問題的分析。
針對于最后一個問題:秦始皇的焚書有沒有造成夏朝記錄的損失?這個幾乎可以說沒有,影響的主要是對于周文化的記載。我覺得真正想要解開這些謎團,只能依靠考古。
—————————————————補充—————————————————
謬贊,我這個答案是2012年初寫的,很水,突然收到了贊,感覺得加一點。并且修改一點以前的錯誤,希望沒有誤導大家。
首先商之前肯定存在類似文字的東西,簡稱為符,比如丁公陶文。
(估計有搜索愛好者會說丁公陶文存疑之類的,這方面我勸大家相信我們的考古學家),但無法解讀。其實類似這樣的符,在很多陶器中都能看到,但只有1個,因此再多都無法解讀。
此外,我們的斷代史是把禹作為夏的開創者,但有這樣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禹在東周之前被描述為治水的天神,而在東周之后慢慢成為了人王,而后才跟夏聯系在一起。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所有關于夏的推斷,請不要參考《史記.五帝本紀》啥的,甚至《竹書紀年》都可以先忽略,踏踏實實的從考古角度入手,根據王國維大師的雙重證據法,從地下的東西找線索,有了線索才能往各種史料記載上套。
最后說明:本人非專業人士,所以只能說些自己知道的事實,和一些最基本的思考方法,不會做什麼大膽的推斷,感覺那樣容易誤導大家。如果大家真的感興趣,可以看看許宏博士的博客。
考古人許宏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