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明確提到了明長城。那麼好,我就以明長城作為說明對象
明長城不僅有軍事上的防御用途,在外交宗藩禮法上,他首先的作用是界碑,是分隔「中國」和「蠻夷」之間的界限。
咱們不妨看兩個資料——
明成祖靖難成功,當上皇帝后,大力招撫四方蠻夷,即有南征北伐,還有下西洋等外交活動,文公武略,一時極盛。明朝招撫、吸收了很多少數民族官員。于是,就有官員很擔心,以唐朝、北宋的例子為鑒,提醒明成祖」宜嚴外夷。異類之人,不宜置左右「。明成祖回復了一句話
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國則中國之,朕為天下主,覆載之內,但有賢才,用之不棄。——《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年十一月二十二
到了他孫子明宣宗當皇帝,放棄了明成祖的政策,改為修養生息、保守內斂了。
明宣宗宣德八年年底,建州女真凡察趕赴遼東廣寧,向遼東總兵官巫凱告變,稱其長兄、建州左衛都督猛哥帖木兒,與遼東三萬衛指揮使裴俊一起招撫楊木答兀時,反被后者突襲殺害,請大明皇帝發兵問罪,討伐楊木答兀。
巫凱迅速把此事呈奏給朝廷,明宣宗用一道敕旨作為回應,其中也有一句話:
彼之相仇乃常事,朕豈應疲中國之力,為遠夷役乎?——《明宣宗實錄》宣德九年四月十三
筆者把「天下」、「中國」等詞,都用加粗重點標出了,顯然,他們的含義,和今天的「中國」,很不一樣。
明代作為中國傳統封建集權政治體制,不可能有今天的國家關系和對本國的國際定位。
皇帝以「天子」自居,那麼凡是納入「天下」的地方,理論上都是要歸天子管轄的。
朝鮮國向大明稱臣,朝鮮半島就是「天下」的一部分,朝鮮國王就是「天下人」的一份子。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到了東非,坦桑尼亞的某個黑叔叔酋長搭船來到明朝,給明成祖獻上一只長頸鹿,坦桑尼亞也就成了「天下」的一部分,黑叔叔酋長也成為「天下人」的一份子。
「天下」,是虛渺、無邊的,他沒有嚴格的實際邊界,而是強調宗藩禮法關系。中國古代帝王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可以向大明朝稱臣入貢的蠻夷藩屬,都屬于「天下」的范疇,都是天下人。
明成祖好大喜功,喜歡建功立業,心大的很,全天下的事他都要管。又是南征又是北伐,搞的國困民窮。
到了明宣宗當皇帝,他覺得不能這麼折騰了。「天子」這個頭銜我還得保留,但我折騰不起了,一定要減少開銷,開源節流,和蠻夷藩屬保持宗藩禮法關系就可以,我不能再費力氣了。
明成祖和明宣宗說的「中國」,相當于本土、本部、中原,是華夏之地,是皇帝的直屬控制區。
「中國」之外,是蠻夷、是藩邦。
這兩部分合起來,才是天下。
讓題主感觸萬分的八達嶺長城,或者說我們今天俗稱的萬里長城,大部分是明長城。他在明朝叫作「邊墻」。
邊墻邊墻,重點是突出這個「邊」,沿著邊界,修葺城墻,首要目的,是用如此醒目的人工建筑,告訴「邊外」的虜夷:這條邊線,是「中國」和「蠻夷」的分隔線,未經允許,你們不得越線,不要隨便進來,更不要強行闖入。
你們想來朝貢,履行你們身為人臣的義務。這很好,當然可以了,但必須遵守天子的法度,什麼時候入貢、來多少人,帶什麼貢品,從哪里入邊墻,走哪條路線,都得聽從天朝的安排。
你們在邊墻外安居樂業,不侵擾邊內,這叫「看邊守紀」,天朝會給你們記功封賞;如果你們叛逆無常,頻頻作亂,這叫「入邊犯境」,把天朝惹急了,會出兵討伐你們。
同理,在大明朝內部,處理邊疆地區的事務,叫「邊務」。官員沒有處置好,惹出禍事,叫「邊禍」;貿然和少數民族引起武裝沖突,叫「啟邊釁」;通過軍事行動驅逐了犯境的少數民族,或者拓展了大明朝的領土,叫「立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