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有三個兒媳,我能看出來,他們最喜歡的是我大嫂。
大嫂是我三個嫂子當中唯一一個不識字的,當初老姑把大嫂介紹給我大哥時,我父親得知她沒上過學,當時就否決了。因為我父親欣賞有文化的人。
也許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雖然我父親不同意這門親事,但老姑暗中「使勁」,她告訴我母親說,這個叫「賽云」的姑娘是她看著長大的,雖然從小沒有媽媽,但能干、懂事,家務活、地里活樣樣精通,普通農戶家,不就是找這樣的兒媳嗎?
母親被老姑說動心了,但主角是我大哥啊,所以我母親告訴老姑,先讓兩個孩子見個面,看看有沒有緣分吧。
說這個的時候,我母親心里也不抱希望,因為這兩個人身份懸殊太大,一個是老三屆安徽農學院畢業生;一個是目不識丁的村姑,他們能有共同語言嗎?
為了促成兩人的婚事,有一天上午,老姑故意領著賽云到我們村加工稻谷,母親也讓大哥去加工廠買稻糠,就這樣,兩個人彼此照個面。
回來以后,母親悄悄問大哥道:那姑娘咋樣啊?
大哥紅著臉,不好意思的說道:看著挺老實的,個頭也高,有力氣,能干活。
母親一聽,嗔怪道:你這臭小子,這是挑媳婦,還是挑勞動力呢?
大哥道:我是家中的老大,找媳婦當然要找能吃苦耐勞的,嬌生慣養的回來多勞神啊!
不得不承認大哥是個很現實的人,當初有個女同學倒追他好幾年,給他織毛衣,納鞋墊,女孩哥哥還是大哥學校的校長(大哥農大畢業回村當了民辦教師),校長後來還親自托人上門做媒,我父親一口答應下來,誰知道到我大哥不愿意,原因就是說那個女同學身體纖弱,還好流鼻血。
大哥對我父母說:這女孩在家是老閨女,嬌生慣養長大的,把她娶回來不能干活不說,還得圍著她轉,我們這個家庭娶這樣的兒媳婦現實嗎?
盡管我父親特別中意那個姑娘,但兒子不同意,只好作罷。
那次兩人見面以后,老姑隨后又特意為這事到我們家,問大哥自己的意思。
大哥笑笑點頭說了一個字:「行!」
雖然我父親不太情愿,但自己兒子愿意,那只好選擇接受。
就這樣,這個叫「賽云」的姑娘,成了我的大嫂。
大嫂嫁進門后,成了我們這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同時也是我母親家務活的得力助手。
其實說實在話,大嫂能嫁給我大哥,并沒有「高攀」,大哥除了學歷上占優勢外,我們家真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1、房子的問題。
我們兄妹5個,加上父母共7口人,就兩間正屋,外加三間低矮的偏房,用我二嫂當年描述的話說:房子像「鴿子籠」,家里人口像「老母雞帶小雞」。
確實如此啊,大嫂來的時候我才幾個月大,那時候大隊放露天電影,大哥扛板凳,大嫂懷里抱著我,許多人以為是他們倆生的孩子。
2、家庭經濟困難。
大嫂嫁進門之前,我們全家7口人沒有一個「整勞動力」,當時情況是這樣的:父親是大隊會計,只能得半個工分;母親那時候生下我以后,給生產隊放牛,雖然沒脫產,但工分少的可憐;大哥是民辦教師,一個月5塊錢,不能算勞動力;二哥參軍之前是大隊廣播站的播音員,也算半個工分;小哥、姐姐和我只是孩子,真正是「吃閑飯」的人。
不過大嫂來了,翻開我家的「新篇章」。
大嫂身大力不虧,在生產隊勞動臟活、累活搶著干,年終評工分都是「一等功」。
一直到1974年搬進新居后,我們家墻上的獎狀除了我和侄女的「三好學生」
大嫂嫁過來第二年,小我了2歲的侄女出生,四年后,侄子出生,當年除了二哥參軍沒在家,我們是9口人吃飯的大家庭。
大嫂一年365天,除了生產隊「打突擊」早起出去干活外,早飯基本都是她起床做。她賢淑、善良,又是貧苦家庭出身,頭腦里還帶有舊思想,對公婆孝順,跟我大哥更是相敬如賓,她和大哥結婚一晃50多年,倆人沒有犯過紅臉,根本不讓我父母操心。
大嫂能體會到婆婆的辛苦,因為我母親那時候在家除了做家務,還要照看包括我在內三個孩子,所以只要遇到陰雨天生產隊不出工,大嫂從不偷懶,在家找活干,以此減輕我母親的勞累。
大嫂自打一進婆家門,無論是人前背后,都親熱的稱呼我父母「爸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我父母的女兒。
那時候我母親年歲大了,一大家針線活全是大嫂,我一直到上高中,腳上還穿著大嫂納的「千層底」布鞋。
就這樣,大哥一家四口一直和我父母在一起過著艱苦卻又和諧的生活,直到二嫂嫁進門,家庭才起波瀾。
二嫂娘家是本村的,想當年也是打敗好幾個競爭對手,「倒追」上我二哥的。
二嫂性格與大嫂截然不同,她外向,貪玩,一點虧不能吃,凡事喜歡跟人爭高低。
所以嫁進我們這個老老小小的大家庭后,她內心一直渴望要分家,所以隔三差五不是找大嫂茬,就是找我二哥茬,的的確確是我們家那時候的「不安定分子」。
大嫂老實,嘴笨,常常被二嫂氣的眼淚叭嗒,我父母一看,不分家實在不行了!
其實按我母親的意思,一分為三,這樣更清凈,省的說公婆偏心哪一方。
但實際居住條件局限,房子不夠住。
在這種情況下,我父母只能帶其中的一個兒子過。按當年那樣情況,二哥孩子才一周,為了方便照顧他們,理應和我們在一起過。
當我父母把他們想的意見一說,二嫂忙不迭的回答道:不用、不用,還是把我們分出去吧。
言下之意,她不想沾公婆和這幾個小叔子、小姑子,她覺得負擔太重,她實在想展翅高飛。
眼看二兒媳不樂意,父親只好征求大哥兩口子的意思,大哥當即說道:我們聽父母安排,讓老二挑,他們挑剩下就是我們的。
就這樣,父母帶著我和姐姐(小哥當年已經考出去了),和大哥一家四口又再次共同生活。
我們又恢復到往日的平靜,雖然偶爾也出現過婆媳和姑嫂矛盾,但有充滿智慧的父親在,一切化解在無形之中。
二哥二嫂分出去以后,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長大的,無論是穿衣,還是吃飯,都跟大哥一雙兒女享有同等待遇。
這也是父親明確跟大哥表明的,大哥大嫂欣然表示接受。
就這樣,我和大哥大嫂一直住到我23歲出嫁,才算分開。
三代同堂,在教育子女方面,大哥大嫂從不干涉,因為她知道我父母的水平和為人處世態度,永遠在她自己之上。因此我侄女一直到現在還經常開玩笑說道:我就借我媽媽肚皮裝10個月,喝她10個月的奶水,所受到的一切教育,都是來自我爺爺奶奶。
當然,我父母也是通情達理的公婆。知道大嫂活最重,所以每年家里請裁縫回來做衣服,首先把大嫂放在第一位,其次就是她的一雙兒女,最后才輪到我和姐姐。
記得有一年布票不夠用,有一截花布只夠兩個孩子的褂子。母親思來想去,最后決定讓我放棄,給姐姐和侄女。
記得母親是這樣跟我說的:你姐姐是17、8歲的大姑娘了,在外衣著不能太寒酸;你大嫂一年忙到頭,小紅(侄女)不能沒有新衣服,否則挫傷你大嫂干活積極性,你說是不是?
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所以痛快的答應了。
我們家雖然人口多,但從來沒有為吃穿戴吵過架,這其中除了我父母會主持公道外,最主要的是大嫂通情達理。
「積善人家歡樂多」。大哥大嫂老實本分一輩子,所以一雙兒女也優秀,這除了他們后天接受的教育外,骨子里的遺傳也占很大因素。
如今我的父母都已經作古了,但我和姐姐跟娘家這條路一直沒斷。尤其是我,50多歲的人就,每次回去還動不動跟大哥大嫂撒嬌,在他們眼里,我就是他們的孩子。
大嫂現在把母親當年如何待我們的傳統完全繼承下來了:一聽說我要回家,大哥大嫂早早的就開始準備飯菜,然后不停的在門口張望;臨走之時,把家里的土特產往車的后備箱塞;知道我尤其愛吃老家的小菜,大嫂提前準備壇壇罐罐,按我的口味做好,每次都笑著說:嘗嘗我的手藝,看看跟媽做的味道是不是一樣?
每次離開時,望著車窗外那不再挺拔的背影,和日漸蒼老的面容,我的鼻子發酸。
大哥大嫂是在延續我父母的愛,娘家有他們在守候,還是我魂牽夢繞最想去的地方!
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所以相比較而言,我大嫂是三個兒媳中,最受公婆喜愛的兒媳,原因如下:
一、她吃苦耐勞,上孝敬公婆,下愛護丈夫的弟弟妹妹。
二、相夫教子,不爭不搶,與人為善,勤儉持家。
三、勤勞、樸實,對外能處理好關系,在家不給公婆添麻煩。
這樣的兒媳,怎麼不讓公婆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