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沒封閉之前,和分管領導去拜訪客戶,在車上如往常般,跟他扯話。
發現他那天不像平時健談,答話有些心不在焉,就好奇地瞥了一眼,發現他正在盯著同花順,不停地上下翻動,而且一眼看過去全是綠的。于是我暗暗嘆了口氣,不再主動找話題了。他問我我就說兩句,不問就安靜地坐著。
後來去客戶那邊,客戶接待很隆重,一把手、二把手,還有兩三個部門主任都出來了。可我領導從坐下,到離開,整整2個小時,除了輪到他發言的那段時間,其他時間他一直在偷偷刷股票,我坐他旁邊一目了然。
跟他出去過很多次,第一次見他如此。
炒股是收入中等、中年、中產階級對生活最后的掙扎。
之所以加那麼多定語,是為了更準確地捕捉這群突然開始炒股的中年人的特征:
收入太低的人對生活最后的掙扎是買彩票,每天研究彩票分布規律圖,堅信自己窺見飽含暗箱操作的彩票的天機,每天花10塊錢買一個大獎500萬的盼望。
而收入很高的群體,更多地選擇把錢用來買房置地,或者狡兔三窟購買海外資產為將來的風險做準備,或者通過投資企業賺錢,最不濟也把錢投進千萬門檻的私募基金尋找增值的機會。
所以最終選擇股票票,必然是收入中等的人群,買房買不起太多,投資企業擔心風險,投私募達不到門檻,直接投企業找不到門路,所以每天過山車似的股市,反倒成了合適的選擇。
而且再年輕些還不行,因為那時候要麼手頭沒積蓄,要麼頭腦中缺乏「投資」的意識,只有人到中年,手里又有幾十上百萬的積蓄,購置資產錢不夠,知道存進銀行利息跑不贏通脹,讓去創業又不敢冒風險,只好轉而投進股市,指望著能通過炒股身價倍增,最不濟能跑贏通脹也好,連通脹也跑不贏至少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也行。
年輕的時候不理解,為什麼中國股市那麼不靠譜還有那麼多中年散戶一股腦地沖進去,等自己也人到中年,茫然四顧無路可走,也只能悻悻地加入炒股大軍,忐忑擔心被收割又總僥幸地覺得自己能不被收割,成為年輕人所不理解的散戶群體的一份子。
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