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定陵,還有崇禎皇帝思陵,只不過前者是考古發掘,后者是土匪盜墓。
1933年的一天,北平土匪侯顯文率部前往十三陵,將崇禎皇帝陵寢思陵盜掘,發現棺槨已經發霉腐爛,且地宮里堆滿積水。至于陪葬珍寶,除了崇禎與周皇后及田貴妃棺木內有些許金銀器皿和絲織品外,剩下的只有燭台和長明燈燈油缸,但這些全被侯顯文掃蕩一空。七七事變以后,昌平一帶的盜墓賊利用當時的無政府狀態,又對思陵進行二次盜掘,將長明燈燈油缸盜走。至于崇禎棺木則被附近村民劈柴,尸骨也被遺棄。作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陵寢思陵正像墓主人一樣,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后都歷經劫難,堪稱明朝最不幸的帝陵。
從《明史》可知,1644年農歷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領北京,彼時的紫禁城外早已是大火四起。最后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34歲的崇禎豋上景山,在一顆老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臨死前崇禎留下遺書,里面寫道「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當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崇禎下落,但直到三月二十日中午才在景山發現崇禎遺體。考慮到崇禎畢竟曾為一國之君,李自成下令使用紅漆棺木為崇禎收尸,且頭戴翼善冠,身穿袞玉滲金袍,在紫禁城東華門外搭設靈棚停尸數日。
諷刺的是,許多百姓聞訊后都自發前往東華門祭拜崇禎,唯獨明朝的官員和外戚沒人敢去。後來京營總督,襄城伯李國楨決定冒險前往東華門,更在崇禎棺木前大哭不已。
李自成力勸李國楨投降,而李國楨則提出了三項條件,其中一項就是禮葬先帝。李自成答應了這項條件,下令為崇禎出殯。
有關崇禎出殯的全過程,明朝遺民在筆記中予以了詳細記載。當年在昌平的李自成大順政權官員李票提出,崇禎生前并未修建陵寢,十三陵陵區只有崇禎田貴妃墓。
經過與昌平州吏目趙一桂和禮部主事許作梅等人的商議,大順政權最終定下將崇禎帝后葬于田貴妃墓內,但經費需要自己解決。
為了籌集出殯銀兩,由趙一桂在昌平城內組織募捐,共籌到白銀233.6兩,其中200兩用于挖開田貴妃墓地宮,剩余銀兩則包括諸如犒賞民工,采購大米飯,豬肉,羊肉和酒的費用。值得一提的是,趙一桂還專門訂制了拐釘鑰匙,用于打開地宮石門。而這把拐釘鑰匙是用一條長鋼筋制成,頭部折成一個「∩」形,這樣就可以通過石門中間的縫隙塞進去,再沿著門縫往下套,從而將石門打開。五十年代發掘定陵的時候,考古人員就通過閱讀趙一桂的這段記載仿制了拐釘鑰匙,因此成功打開定陵地宮的大門。
當田貴妃墓地宮被開啟以后,大家發現里面為三間殿宇結構,中間懸掛兩盞長明燈,而貴妃生前穿的衣服和佩戴的飾物都裝在大紅箱內,只不過里面已經進水,且水很深。
在清理完地宮以后,崇禎棺木放置在棺床正中的位置,左側為周皇后棺木,右側為田貴妃棺木,算是草草結束了這場葬禮。
清朝入關以后,為了安撫人心,自然將目標盯上崇禎陵寢,決定以禮改葬。根據《清實錄》的記載,1645年清廷先將地宮挖開,重新放置陪葬品,而陵園建筑則由享殿,配殿,碑亭,明樓和寶城組成,并定陵號為思陵,上崇禎謚號為莊烈愍皇帝。
等到乾隆年間,繼乾隆皇帝為南明抗清英烈恢復名譽后,下一步就是重建思陵,將思陵陵門改建成硬山頂式三間門樓,享殿改建成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并提高了石五供規格。事實上思陵石五供分為前后兩套,前面的包括石香爐,石方鼎,石花瓶等,后面的則由石刻果盤組成,內含石柿子,石石榴,石橘子等物,為十三陵中最為特殊的石五供。
在清朝時期,思陵平時由兩名守陵太監和八名陵戶負責看守,每年春秋二季由太常寺和一等延恩侯 負責祭祀。而這個一等延恩侯設置于雍正年間,第一代朱之璉聲稱是明朝代王朱彝疇后裔,隸屬于正白旗,只負責對明朝皇陵的祭祀。
清朝滅亡以后,十三陵很快就成為各路土匪的目標。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當侯顯文盜掘思陵的時候,竟得到末代一等延恩侯,國民政府明陵保管委員朱煜勛的協助。朱煜勛之所以與土匪合作,很大程度在于薪資太低,一個月只有銀元50塊。事件發生后,國民政府只是將朱煜勛撤職了事,并未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在昌平地方志中,我們還能看見1947年為了修建炮樓,國民黨軍隊將思陵地面建筑全部拆毀,讓思陵淪為廢墟。另外這支駐軍還想第三次盜挖思陵,只不過因戰事吃緊才沒有得逞。
1944年在《甲申三百年祭》中,郭沫若認為「崇禎仿佛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從這點來看,思陵就值得后人前去瞻仰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