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天秤蟲蟲
前面有朋友說了,攔住敵人不是長城,是上面的人。
長城最早是各國修建的一系列不連貫的北方要塞,用以防范游牧民的劫掠,
@霍真布魯茲老爺
提到西班牙人教訓法國人的胸墻,其實戰國時期的長城比胸墻強不了太多,大多數是堆砌的木材輔以夯土修建的,也有一些石砌的。
這種修葺方式與歐洲同一時期,希臘羅馬軍隊的臨時宿營地差不多,與凱撒入侵高盧時羅馬軍隊的冬令營以及高盧要塞的水平也差不多。我不知道當時的軍隊有沒有在墻外設置壕溝、木椿和陷阱,實際上單憑一道墻就想給對手造成麻煩是不可能的,今天殘存在以色列用于進攻馬薩達要塞的羅馬軍隊宿營地遺址,也無法看到完整的防御體系,但是歷史上羅馬軍隊在宿營地周圍挖掘了無數壕溝和陷阱。
這是圍攻馬薩達要塞的羅馬軍隊宿營地
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城。
后世的居民往往可以在雨天之后從泡塌了的墻里抽出沒腐爛的木材修建房屋。
秦始皇修長城的實際工作,是把原有的要塞群,重新規劃修建為一個整體。
這個整體,可以參考修建在今天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
實際上哈德良長城的稱謂不準確,它應該叫哈德良堡壘群,或者叫哈德良前進基地群(這很重要,一會我會講),你要明白在英格蘭首先出現的是軍團駐地、退伍老兵市鎮,然后是各大隊駐地、堡壘、延伸出去可以互相呼應的堡壘,最后出現的那道墻只是錦上添花的功效,沒有那堵墻的時候,羅馬人一樣在不列顛尼亞站穩了腳。
哈德良長城體系中的駐軍公共廁所。
哈德良長城的壁壘群。
寫到這兒
@劉鑫
,入侵羅馬帝國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記載了這個達西亞民族(達西亞位于羅馬尼亞匈牙利一帶,此處為東歐大草原),該民族不斷在高加索與東歐之間活動運動,91ADHuns向東遷徙到了里海地區,150AD遷徙到高加索,370AD回遷入侵歐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
這個套路就和希臘人向北軍事移民于黑暗時代回頭入侵本土一樣(造就了斯巴達)。
「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入侵羅馬帝國」這種說法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繼續說長城。
今天我們經常提及的,其實是明長城。這個長城的作用并非表面上「要擋住蒙古人」那麼簡單。
早期明帝國執行的是草原戰略,一切軍事部署都是為了進攻。
非常幸運的是,明軍在洪武年間占領了鄂爾多斯要塞,這是繼續向草原進攻,而且是塞外能夠為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供足夠水草和可耕地的唯一前進基地。
但是,到了永樂年間,永樂帝突然撤銷了這個前進基地,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軍事政府已經向文官政府職能轉變,同時維護駐軍成本過于昂貴。隨后游牧民族進入,并以此為據點展開對明帝國的持續攻擊。
明軍再次主動收縮防線,放棄了河套地區的東勝關要塞。
東勝關要塞為河套防線一系列要塞的支撐點,這導致了其他要塞繼續被棄守(守也守不住了),明軍因為這2個失誤全面轉入戰略守勢。(我知道傳統說法是土木堡慘敗后轉入戰略守勢)
此時明朝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下的巨大錯誤。
于是收復鄂爾多斯并繼續執行草原戰略的議案開始由軍事官員提出,但文官政府認為:
1、重新啟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政府軍事化、草原戰略成本過高,除了錢的因素,整個北方的行政體系都要更新;
2、長期賦予軍隊軍事任務,對帝國的穩定是極端危險的。(怕是造出個凱撒那樣的軍爺吧)
但文官政府又不得不面對游牧民的不斷沖擊,于是兩幫人不斷的大吵大鬧,最后折衷的辦法是——修長城。文官政府的意思是:出兵是不可能的,你也別鬧騰了,給你點錢你好好修要塞吧。
你以為明長城只有戚繼光在修?Naive!戚繼光只修了宣大而已,自東勝關要塞棄守以后,前線軍隊就在想辦法自己籌錢修堡壘和長墻,第一段修在了榆林。
事實上,終明一代,長城誰也沒擋住,仔細想想也就是譚綸、戚繼光、盧象升幾個人擋住了游牧民的進攻,換其他人的時候,長城還不是被人家一頭撞進來了?
資料在家里,回去有空再修改吧,有關明長城的部分估計有差錯,懂的人可以給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