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它是明朝萬歷皇帝的陵墓,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定陵這座輝煌的地下宮殿被發掘后,或許是因為準備不充分,技術不完善,出土文物沒有得到很好保存,導致很多無數珍貴文物被損毀。也就是在定陵發掘之后,考古學界才有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的規定。
今天,定陵的地宮已經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還能進入參觀。但物是人非,大家眼前的那個地宮,早就不是萬歷皇帝下葬時的樣子。那麼,定陵在發掘過程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不主動發掘帝王陵」的規矩又是怎麼來的?
其實一開始,故事的主角并不是定陵。1955 年,以研究明史著稱、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向國務院寫了一封請求發掘明長陵的報告。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的首陵,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長陵發掘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了郭沫若、沈雁冰、夏鼐、鄭振鐸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是,對長陵的調查剛剛開始就陷入了困境。這是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所有的流程必須嚴格按照考古程序來。這第一步便是勘探。具體勘探什麼呢?每個朝代的帝王陵墓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制,而陵墓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物。如果能夠在發掘墓葬的同時,完整地將帝陵的形制保留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考古發現。
根據明代帝王陵形制,勘探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找到通往地宮的隧道,這樣才能在保證陵墓完整的情況下進入玄宮。可是考古隊員們之前從來都沒有發掘過明陵,對于明陵的形制也只能從史書中獲取些許信息。
在一番折騰之后,考古隊依然沒有找到地宮入口的蛛絲馬跡。于是,發掘委員會決定先找一個小的陵墓進行「試掘」。他們選擇了明獻陵,里面埋葬的是朱棣的長子,明仁宗朱高熾。但是半個月過去了,勘探工作還是一無所獲。
後來,經過研究,委員會決定將發掘目標轉向定陵。定陵是明代萬歷皇帝的陵墓,營建的時代距今約 300 年,在明十三陵中的規模僅次于長陵。定陵雖然歷史上曾遭受過三次大火,但一些地面建筑仍然保存了下來。通過這些地面建筑,或許能夠找到陵墓構造的線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