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覺得錢穆先生的態度很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每個中國人面對盛唐都會像錢穆先生一樣,變成一位偏私護短的老師。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后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后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偉大國家之所在。——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究竟有沒有可與唐代相媲美的帝國我們且不論,唐代是否遠超世界其他一切偉大國家這個過于絕對的問題我們也且擱置。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哪怕是錢穆這樣的史學大家,在面對唐朝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崩裂出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錢穆先生一向對歷史帶著「溫情與敬意」,但是我們來看在這本書里錢穆先生如何評價其他幾個朝代:
但至少他們已經懂得皇權之外有相權,至少他們已懂得皇室之外有政府了……至少他們已懂得政府用人該有一客觀標準……至少他們已懂得該項標準不該是血緣的親疏……都曾發生了毛病……終究發了沖突……都沒有弄好,都出毛病了……但唐代已不是漢代的老樣子,老制度,它又換了嶄新的一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漢制得失檢討》
我真的想說,錢穆先生,至少您給大漢留點面子吧。這種嚴厲老師對待后進學生的口吻不要太強烈了。說漢代就說漢代嘛,捧一踩一就算了吧。
一開頭,錢穆先生對于「東施效顰」的做法表示,懶得評價。
宋之于唐,只好說像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
連總結性的第五大條都省了,直接放在國防這個全中國人都知道宋代不咋地的科目里了。
宋代中國不得已的一條可憐的國防線……這是宋代國防上的天然弱點……遲早總要失敗……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訓深,才矯枉過正至于如此……幸而宋代特別重視讀書人,軍隊雖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復興,以此內部也還沒有出什麼大毛病。其大體得失如是。
像不像對待中等生的態度。沒啥好說的,你也就這樣了,唐代給你提供了那麼多的經驗教訓,模仿你都模仿不來,唉,懶得訓你了。看在你還重視學習的份上,就不說你啥了。
連科舉制度,我們一向認為宋之糊名嚴謹更公正之處,錢先生都愣是認為
如是則考試防制嚴了,有時反得不到真才。
卻不提唐代行卷納卷制度之弊端到底有多少。
恰似護短的老師,好學生做錯了,無可厚非。中等生有了什麼進步,不痛不癢地評價幾句,再找找你的漏子。(講真,要是遇到這樣的老師,我會崩潰的。作為好學生也不會舒服。)
明清的評價無須多言,君主專制到達這個樣子,除了想穿越找死的無腦粉,任誰也不會懷念或以之為榮。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中國人懷念的、以之為榮的,一定是那個風華正茂、流光溢彩的盛唐華章,中晚唐氣象漸弱,便不包括在內了。
唐代就是有魔力,讓靠近它的中國人不由自主地迸發出無限的自豪、無窮的想象,甚至是對長安無限的向往。它的自信、強健、浪漫、巍峨,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向往。
唐的魅力,在于開放,在于其世界地位。要說開放,大漢也開放,但是與匈奴頡頏,終究不得以完全展示華夏之強大。
而唐則不然,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所謂萬國來朝,一點不夸張。天可汗不是虛言,世界第一大都市之地位,至今中國任何城市都未曾再次擁有。
再說其內部,說到唐,除了巍巍大邦,萬國來朝,那就是唐詩了。唐詩是何等的繁盛。浪漫的唐、盛大的唐、華彩的唐、雄健的唐,全在唐詩里流淌。你倦了,覺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你墮了,大不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你遭侮了,定會「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你驚魂失魄,嘆一句「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你得遇知己,那不得「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你惑了,總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你愛了,來一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你痛了,哭道「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你想罵街了,還有「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詩的宇宙太過龐大、迷人,墜入它,就像是少年愛上的那位過于絢爛的佳人,捉摸不透、回味無窮、追趕不及、一生明月。
與其說中國人懷念唐朝,不如說中國人是在向往未來。史書里的盛唐、唐詩里的霓裳,就全部地代表了中國人對未來的一切向往——國家富強團結、民族自信蓬勃、人民安樂浪漫。這種精神是后代中國人求而不得的,也是中華民族會一直追求的!
長安,是中國人一生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