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復辟的直接導火索是神龍政變,神龍政變是以南衙宰相為主導,李唐宗室、武氏子弟、北衙禁軍、政府大臣聯合行動,以清除武則天執政代言人二張兄弟為目標的一次政變,政變成功后,唐中宗李顯取得了皇位,南衙宰相獲封郡王,李唐宗室中的相王加封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封鎮國太平公主,武氏子弟、北衙禁軍、政府大臣各有封賞,武則天迫害的部分臣子得到追封。
面對南衙宰相(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崔玄 、袁恕己)和李唐宗室(李旦和太平公主)難以遏制的崛起,唐中宗選擇了和武則天和解、和武氏子弟團結、放縱韋皇后勢力的執政方式。在此背景下,武則天仍然保留了皇帝稱號則天大圣皇帝、武則天的周朝宗廟仍然得到供奉、制定尊奉武則天的朝儀、神龍政變被抹殺。
高宗天皇大帝上圣御圖,大明司契,手調元氣,心運洪爐。齊五緯而平太階,應三神而登日觀。綱羅開辟,包冠羲胥,大猷備闡,能事斯畢。仙駕不追,逆臣開釁,敬業挺災于淮甸,務挺潛應于沙場。天柱將搖,地維方撓,非撥亂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危矣。則天大圣皇帝聰成德,哲應期,用初九之英謨,開太一之宏略。振玉鈐而殆封豕,授金鉞而斬長鯨。受河洛之圖書,當昊羲之歷數。惠育黎獻,并登仁壽。既而凝懷問道,屬想無為,以大寶為勞生,遂復忝于明辟。且有後命,俾承先緒。 —《全唐文·中宗即位赦文》
武則天臨終時,意識到自身處境的尷尬,向唐中宗和李唐宗室妥協,對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安排。
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
—《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
武則天要求恢復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在唐朝的太廟里配食唐高宗,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唐中宗心滿意足地執行了這份遺制。綜合來看,唐中宗傾向于否定周朝的合法性,但是并不愿意否定武則天的合法性,畢竟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還是有別的子孫存在的。
在神龍政變后的七八年間,先是武則天退位中宗登基、武三思韋皇后勢力膨脹導致太子李重俊政變、武三思和李重俊勢力被清除后韋皇后做大、唐中宗突然去世導致韋皇后專權立李重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李旦取代李重茂成為皇帝即唐睿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李隆基在被壓制的情況下唐睿宗突然傳位而意外登基、李隆基以皇帝之威發動先天政變除掉太平公主逼退太上皇唐睿宗。
等到李隆基掌握政權之后,他面臨的問題和唐中宗是相似的,必須否定周朝的合法性,但是不能否定武則天的合法性,因為唐睿宗也是武則天的兒子。
當然,武則天的真正構想其實并沒成功,李武合流的局面在反復的斗爭中被打破,在唐朝后期,唐高宗也被遷祧。不過,之后的唐朝皇帝都是唐睿宗的子孫。
至于呂后,死后呂氏直接被滅族,和呂家有關系的都被誅殺。不過,周勃等人擁立漢文帝的理由是漢惠帝的兒子都是假的,惠帝無子而為漢高帝立嗣。所以高皇后的稱號在西漢一直屬于呂后,薄太后被稱為孝文太后。但是到了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以薄太后為高皇后,呂后被稱為呂太后。
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冝配食高廟,同祧至尊。
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遷呂太后廟主于園,四時上祭。 —《后漢書·光武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