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好多血淚:
1 一個搞明史的市長,一個無恥文人,不斷上書國家想要開幾座帝陵來解心頭之惑,本來是想開挖朱棣長陵的,但覺得規模太大難度太高決定先挖個小點的攢經驗,就選了定陵,結果運氣不錯用了一年時間就找到金剛墻,順勢打開了地宮(參考黃巢動用四十萬人挖乾陵無功而返,挖定陵算是運氣很好的了)
2 挖開后由于沒有保護技術和足夠意識,眼睜睜的看著很多價值連城的陪葬品遇見空氣之后迅速崩壞,除了皇帝的金冠等一部分金銀玉文物,其余大部分有機質文物都損毀嚴重
在這里引用知友無名 留言來做解釋
文物在墓室中長期處于一個穩定的環境,它的劣變速度較為甚至可以說極為緩慢。
但是,一旦出土,脫離了墓室中穩定的環境,空氣中的水分,氧氣,二氧化碳等都會加速文物的劣變,尤以有機質文物為最,有些甚至剛一接觸到空氣就立刻灰化,十幾秒的時間就什麼都不剩了。 我們老師曾經發掘過良渚的彩陶,據他所說是顏色非常鮮艷,他剛想拍下來,按快門的功夫,就什麼都不剩了。兵馬俑暫停發掘也是這個原因。 當然,避免主動發掘的期間考古學家們也沒閑著,他們在研發思考,如何避免空氣的進去,怎樣做好封閉。前段時間兵馬俑那邊就有喜訊,成功制成了一種噴劑,可以保護兵馬俑表面的彩繪。說不定哪天,我們就能看見大紅大綠的兵馬俑了。
3 隨后就遇到了眾所周知的政治運動,皇帝皇后的尸骨等一批文物很多都沒有保住,現在的定陵里,除了石制部件,其余大都是仿造的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尸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尸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布,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艷羨的目光和贊嘆之聲。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斗,萬歷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4 定陵發掘的一個收獲,是發現了明代皇帝在棺材里并不是仰臥平躺的,而是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斗七星」葬式,這是之前沒人知道的
5 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被判斷墓中珍寶無數,也是招致被掘墳的原因之一,萬歷這輩子修定陵花銀八百萬兩,萬歷三大征耗銀一千一百六十萬兩,明末對后金之戰總共耗銀六千萬兩,等到24年之后李自成殺奔北京時,崇禎連區區幾十萬兩餉銀都拿不出來
6 人類為什麼會犯錯誤?一是由于無知,二是因為無恥,單就開陵這件事兒來說,如果說開定陵是因為無知+好奇的話,在知道定陵被糟蹋成那樣之后,還要繼續想馬上開掘其余帝陵墓的人,就只能說是無恥了
7 得知發掘的惡果后,周總理有過批示,以后帝王陵墓全都不許主動發掘,除非是搶救性質的
8 技術不成熟,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保護,改朝盜墓,換代挖墳,咱能給子孫留點東西嗎
唐代大明宮與漢代未央宮比紫禁城大很多倍這是真的嗎?
中國的姓氏為什麼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