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又稱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庚子拳亂等。最初義和團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沖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1900年春季直隸,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并號稱「義和團」的農民縱火燒毀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義和團又先于清軍進攻天津租界。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俄、奧、日、意、西、荷、比十一個國家宣戰。
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后,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立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東南各省不參加戰斗,并約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由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稱為「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是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擴展,抑止人民反抗斗爭的產物,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既妥協又矛盾的產物,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之向心和離心兩個合力的產物。東南互保的達成對保全國力進而維護清廷統治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東南互保條約》的簽訂客觀上避免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受到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互保運動雖然為大清帝國維持了半壁江山,特別是財賦全國第一的東南地區得以保全,就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經濟區的穩定,保存了東南各省的實力;「西狩」以后的一切供應,也主要依靠東南地區。
慈禧「西狩還京」之后,壓根不提自己所受到的屈辱,也不追究參他們在庚子國難中忤逆、抗旨的大罪,而且還表揚了互保的督撫們,稱東南督撫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甚至還封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盛宣懷等人太子太保銜。
「東南互保」從政治角度而言是1860年以來權力地方化傾向達到成熟的標志。經此一役,因為東南督撫的避戰互保才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加速了清廷的「西狩」。清廷「西狩」之后,中央權威喪失殆盡,致以后地方權力愈加膨脹,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權威大為下降,中國地方行政體系逐漸與中央脫離,終成尾大不掉的半獨立局面。從社會角度而言又是士紳階層走向歷史前台推行改革的起點,為之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之后辛亥革命時各省在武昌起義后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