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男的到了中年突然開始炒股? @知乎財經
蕓蕓眾生多數都是普通人,人到中年,最喜歡的一個詞是「懷才不遇」。
所以,郭德綱說起《寒窯賦》,真是聽者動容,聞者落淚。
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圣,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有人在網絡上侃侃而談,有人在出租車里指點江山,有人在會議上慷慨陳詞,從國際形勢到宏觀經濟,從地緣政治到行業趨勢,從經營戰略到公司治理,知識淵博,觀點獨特。
可惜的是,創業資源不足;工作上司不懂管理;公司沒有戰略;跳槽擔心房貸。于是,雖然身經百戰,一身本領,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時候發現了一個好東西——金融市場,投資是最直接的認知變現。
看多中國,可以買指數基金;看空中國,可以做空股指期貨;
明晰行業,可以買行業ETF;深研公司,可以下注個股;洞察聯系,可以組合對沖。
在金融市場中,雖然求職進不了騰訊阿里,但只要我真的懂,我就可以從騰訊阿里的股票上賺到錢;只要老闆真的不靠譜,我就可以融券做空;雖然我沒有巴菲特的資產,但是我可以像巴菲特一樣開始滾雪球。
在被現實資源限制了10年之后,金融市場看上去是完全不受束縛,自由翱翔,一展所長的新天地,有機會,有希望,也有夢想。
當然,前提是你真有本事。
事實上,大多數人是嘴上對中國抗疫信心滿滿,2月3號疫情之下市場大跌不敢做多;相信疫情初期西方媒體對中國疫情的判斷和預期,疫情之后市場反彈不敢做空;在行業內996干了十年,還無法把握行業的關鍵要素,覺得自己的公司不行,又不知道行業哪個公司行,覺得行業沒未來也不敢換行,覺得溫水煮青蛙又不敢加入創業團隊。
這些并沒什麼錯,這些就是普通人的正常表現而已,只不過當你意識到自己只有「普通人的正常表現」的時候,對中年男人其實挺殘忍的。
拿最常見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互聯網行業來說,進不去騰訊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甚至長相,但是人人都可以買騰訊的股票,如果你錯過了騰訊,那京東你買了麼,小米買了麼,美團買了麼。
所以,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懷才不遇,這個年代只有市場不斷給你機會,但是你沒有能力把握而已。
我的文章里反復說過,金融市場就是「懂的人」賺「不懂的人」的錢,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懂不懂。
我基本每周在4-5個城市,每天開3-4個會,見不同的人,聊投資的事,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快速衡量一個人的水平。
不懂的人,這樣說話:因為美國如何如何,中國如何如何,房價在漲(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大盤會漲(不可證偽的事)。這種話基本都是廢話,描述過去,反復描述已經發生的事情,跟預判未來,跟投資都沒有任何關系。一只股票今年翻了3倍和今天你該不該買入,未來有什麼預期收益沒有任何關系。漲多了就要跌麼?跌多了就要漲麼?漲多少是多,跌多少是多?懂的人,這樣說話:基于某個城市GDP增長,人口結構變化,產業布局結構,地理位置,當地的資金杠桿,未來發展規劃和政策趨勢等因素,未來投資某地房地產的三年預期收益率是多少,風險點在哪里。基于宏觀的政治技術變化、行業發展趨勢、管理層的治理能力,當前的估值等因素,某個公司未來的業績預期如何,以當前價格持有未來三年預期收益率如何?風險點在哪里,流動性如何,未來業績預期如何,不如預期或超預期各代表什麼?
并不是說所謂懂的人就說的都對,投資就一定會賺錢。而是,只有實事求是的面對事實,面向未來提出假設,不斷反饋修正,這才可能是一種科學的投資方法論,這些人的觀點才值得交流,否則只是各種形式拍著腦袋賭大小而已(并不意味著不能賺錢)。
巴菲特說:如果你不確定一個事物是不是在你的能力圈范圍內時,那它就不在。
投資的第一課,永遠是正視自己。
參考:你認為目前 A 股是牛市嗎?如何看待 4 月 30 日媒體在推特發布視頻,犀利概括了中美對疫情的態度?如何評價 4 月 21 日胡錫進對方方的回應?美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呼吁美公司撤離中國,美國將支付搬家費,這意味著什麼,動機是什麼?李石:用行動為認知下注,用盈虧迭代認知B站:疫情后的中國經濟未來十問油管:疫情后的中國經濟未來十問今年需不需要存糧食?李石:2020年,是否會是解放台灣的最好時機?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