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得知14歲董竹君來了月事,身旁阿姨臉色大變:快逃!否則死路一條
2024/08/29

乾坤一念間,歲月又一遭。

1900年的開局,一場猶如噩夢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讓這片古老的土地深陷家國大患。

帶霜披雪的正月,沒有屠蘇酒就著紅泥小火爐的愜意,沒有年糕含蓮的清香,有的只是料峭寒意以及梅竹覆雪的不屈,以及一個叫做董竹君的女孩,在亂世書寫的傳奇人生。

這一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灘弄巷的破舊平房中;為了養家糊口,父親整日拉著黃包車奔走在大街小巷,而母親則給別人家做傭掙些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一個家庭的影響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董竹君有為家艱苦拼斗的雙親,即便在生活壓力下也沒有放棄拼搏,而是一如既往地終日勞作不息;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董竹君也學會了為雙親分憂,而她日后獨闖上海灘的毅力和勇氣,與父母的影響也是分不開的。

董竹君的父母雖然處于社會底層,但艱苦的生活卻讓他們知道:不讀書就沒有出頭的日子!

即便生活貧困,可他們還是讓董竹君擁有了入學堂讀書識字的機會。

在私塾的那段日子,也是董竹君最喜歡的時光,即便生活有憂有慮,可對于一個年紀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這世間還是可愛的很。

可能董家父母也沒有想到:這份看似不起眼的決定,不僅讓董竹君學會了識文斷字,懂得了明辨是非,更奠定了她最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她擁有了對抗人生逆境的底氣。

只可惜天有不測風云,13歲那年,長期為生活奔走營生的父親還是病倒了。

面對高昂的醫療費和入不敷出的生活開支,母親只好以300大洋的價格,把聰明伶俐的董竹君抵押給了青樓,做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定下三年的約定。

董竹君所在的長三堂子,是上海當時最高級別的青樓;來往客人多是達官顯貴、富貴子弟;本就清秀貌美的董竹君,更是受到客人們的喜愛,不久就成為這里的頭牌歌女。

精明的鴇母,自然不肯放過這顆前途無限的搖錢樹。

只是心疼,此時的董家父母還被蒙在鼓里,一直以為女兒只需要賣唱三年,便可回家團圓;卻忘了這堂子里的女子,從來都是身不由己。

進入青樓的董竹君,最開始也天真以為,自己三年后便能和父母團聚。

直到好心的孟阿姨告訴她:凡是進到這座青樓的女子就沒有能出去的,這里的「清倌人」一旦來月事,就會被逼著賣身了。

這樣的現實,對董竹君可謂是晴天霹靂。

而董竹君之所以能夠逃離青樓,譜寫自己的傳奇人生,在她身邊照顧的孟阿姨功不可沒。

年輕時期的孟阿姨也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善良樸實,讀過幾年私塾;心酸的是:因為丈夫吸食鴉片,把家里的錢財都吸食得精光,實在沒有錢還債,便狠心把她賣到青樓。

年復一年,孟阿姨再不復當年容貌,老鴇便安排她專門調教新人。

對于董竹君,善良的孟阿姨始終把她當做女兒疼愛。

出去演唱的時候,她會想盡辦法為董竹君抵擋各種騷擾;困在青樓中,她又悄悄教她如何明哲保身,如何挑選如意郎君跳出火坑。

可以說:孟阿姨的出現,成為董竹君身邊最牢固的安全屏障。

直到有一天,15歲的董竹君來了月事,孟阿姨發現后,臉色瞬間大變;她立刻關上門,悄悄叮囑董竹君:「如果還沒有心儀的男子為你贖身,一定要想盡辦法逃走,不然就會被迫接客;以你倔強的性格自然不肯,就怕白白斷送了性命!」

此時,精明的老鴇得知董竹君成為「小大人」后,便將善良的孟阿姨調走,換了一個叫做三寶的年輕女子來照顧;好在三寶也是性格單純的女孩,不忍董竹君如自己般深陷火坑,便按照孟阿姨的囑咐,幫助董竹君順利逃走,實現了董竹君與心儀男子夏之時遠走高飛的夢想。

【遇到夏之時:一場改變命運的新生,一段逃不過的情劫】

董竹君這一生的情感糾葛,都與這個名為夏之時的男子有關。

他是她的情緣,也是她注定逃不過的情劫。

兩人相識時,15歲的董竹君只是個青樓賣唱的女子,而27歲的夏之時,已經是跟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的四川督軍。

在堂子陪客的時候,董竹君最喜歡聽客人談論家國大事,孫中山的名字深深印刻在她的心中,那個時候來了一群舉止不凡,談吐高雅的海歸客人,他們從日本留學歸來,經常會定下最偏僻的包間,一待就是整天時間。

後來董竹君才知道:這群人是革命者,而那個大自己13歲、舉止溫文爾雅的男子,便是四川督軍夏之時。

出生于四川省封建大家族的夏之時,是孫中山革命理念的積極追隨者;作為最早同盟會的革命黨人,他曾配合辛亥革命,在成都帶兵起義,幾經戰役,驍勇無敵;后在重慶成立的蜀軍軍政府中擔任副都督。

隨著袁世凱背叛革命,同盟會遭受重創;為了挽救革命大業,夏之時等人經常借著煙花之地的掩護,籌劃重要事宜。

這樣的夏之時,也成為命運投射在董竹君黑暗人生中的微光。

董竹君雖然淪落風塵,但也只是一個涉世未深、不曾經歷過情愛的少女;面對這個才學兼備的豪杰英雄,很難不心動。

而夏之時得知董竹君的遭遇后,憐惜之余,也生出一份異樣的情愫。

兩人交談時,夏之時總會給董竹君講外面的世界,講民主革命。

也是在夏之時的描述下,董竹君的心中撒下了一把自由的「火種」,冥冥之中,迷路的命運重新找到了航線。

夏之時很欣賞董竹君,便想著為她贖身。

青樓舍不得這顆搖錢樹,直接開價3萬大洋,想斷掉夏之時的念想。

當時的夏之時出身優渥,完全出得起這個價格;但董竹君卻拒絕了。

只因她不愿被人當做物品般出賣,她想讓全世界知道,命運是屬于自己的。

她告訴夏之時:我愿與你結為夫妻,也會設法逃出堂子;但你要依我三件事——

1、不做姨太太;2.一起去日本,要送我讀書;3.讀書回國后,你主外,我主內。

聽到董竹君的決定后,夏之時感到無限驚喜:如此獨立的人格,如此聰慧的佳人,畢生難求!

也是此時,孟阿姨得知董竹君與夏之時的關系后,直接找到董竹君勸她趕緊逃!

「你留在這,很快就要被安排接客了。還是快些逃出去吧!」

董竹君也知道刻不容緩,為了愛情,更為了追求自由,她決定「鋌而走險」。

那一晚,董竹君將門外的看守灌醉,將身上所有的首飾摘下來,一身素衣,從青樓逃了出去。

看著倉皇狼狽的董竹君,夏之時卻滿心歡喜和贊嘆:「你是個讓人佩服的女子!」

可以說:這一次的出逃,成為董竹君命運的轉折點。

很多年以后,她回憶這場驚心動魄的經歷時,仍舊這樣感嘆:

「一直被束縛在身心上的什麼東西,全部解除了,能向天空飛翔似得渾身輕松,樂開了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對自由的體會,永難忘懷。」

【結婚后的董竹君:丈夫性情大變,她離家出走,成就傳奇人生】

董竹君逃出青樓時,上海局勢越發緊張,革命黨人的性命時刻受到威脅,夏之時等人必須盡快前往日本避難。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兩人簡單在日本旅館舉行了法式婚禮;對夏之時來說:法國所提倡的民主與自由,恰是他們追尋的方向。

在日本,董竹君和夏之時的二人生活還是美滿幸福的,借助夏之時的能力,董竹君入讀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在這里打開知識的海洋。

1916年夏初,國內革命日益激烈,一心掛念家國未來的夏之時,決定回國參加討袁行動。

夏之時回國之前,留給董竹君的,除了擔憂之外,還有一把手槍。他回去的目的是衛國,總不能帶著妻兒回去讓她們奔波受累,況且國內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他留把手槍給董竹君,除了叫她防賊自衛之外,還留下一句殘忍的話,若是董竹君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就用這把手槍自盡。

董竹君看著她的丈夫,無言以對,心底對他除了愛還有敬畏,她敬他回國戎馬衛國,不懼身禍;可她也害怕他,她怕他對自己的疑心,終有一日會讓他們的感情消散。

是的,在董竹君與夏之時的這段婚姻中,作為丈夫的夏之時,從未給予過妻子足夠的信任。

董竹君非常渴望自由,但夏之時的存在,除了給她依靠與溫暖之外,還給了她自由的限制。她生[性.愛]音樂,喜結朋友,可夏之時待她嚴厲,時常懷疑她。

兩人在日本生活時,董竹君曾在窗邊聽到一首愛爾蘭民歌,引得她神思向往,倚窗閉目傾聽。

可那橋邊吹簫的青年,卻成了夏之時的眼中刺。

君須憐我,我憐君!這一美好期望成了董竹君對婚姻的最終追求,可她的良人不知!這就釀造了他們婚姻的悲劇,人生何其短,單單靠那患難與共,終究不能換得一生相系。

兩年后,學業有成的董竹君也帶著孩子回國,與在四川老家的丈夫相聚。

夏家是個出名的封建大家庭,對門第等級有很深的看法。

當出自青樓的董竹君踏進夏家大門時,夏老太太的第一句話竟是:「青樓的女子怎麼可以做大戶人家的太太,你趕緊找個太太,她只能做姨太太。」

也是慶幸:在董竹君最不受待見的日子,丈夫夏之時最初是幫著她的。

他一邊教她如何在大家庭立足,一邊叮囑她凡事要忍讓、不必太較真。

董竹君感念丈夫對她的好,也明白她必須努力的去證明自己。

來到四川老家的那段日子,她不辭辛苦的操持家務、照顧大女兒國瓊,以及夏之時與已故前妻的兒子夏大謨;由于任勞任怨、持家有道,董竹君終于迎來了家中人態度的轉變。

可就在她以為幸福即將到來時,丈夫夏之時卻親手將她推進了萬丈深淵。

隨著時局動蕩,四川軍閥爭權奪利愈演愈烈,而夏之時的患難之交,更是設局舉槍逼迫他繳械,同時把夏之時率領的軍隊編排入總部,如此以來,夏之時便被免去了軍職。

素來在戰場驍勇善戰的夏之時,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終日郁郁不得志的他,最后竟然染上了賭博和鴉片。

董竹君不忍丈夫墮落,總是苦口婆心的勸慰;但這樣的方式卻被丈夫看成故意作對,所以,夏之時開始指著董竹君的鼻子破口大罵:「你成日跟我作對,哪有一點婦道人家的樣子!」

這樣的嘲諷和質疑,讓夫妻關系驟然惡化。

最讓她難以接受的,是積極參與革命的丈夫夏之時,雖然接受了推翻封建統治的新思想洗禮,卻依舊殘留著重男輕女的頑固思想。

小女兒國璋腰椎積了膿水,三女兒國瑛從樓上摔倒昏迷……作為父親的夏之時從未過問,甚至還買埋怨妻子「因為一個女兒出疹癥,就將家中的事情都擱置不管……」

曾經患難與共、相知相惜的愛情,走到這里已是窮途末路。

又一次爭吵,夏之時居然拿著菜刀追趕董竹君;等兩個人冷靜下來之后,這份感情也走到了盡頭,董竹君二話不說,帶著四個女兒離開了夏家。

當年她逃出青樓,與丈夫遠渡日本時,僅有15歲;在最絕望的人生時刻,大他12歲,器宇不凡的革命黨人夏之時,曾是她想委身一世的良人。

怎奈世事變遷,人心不古,從相約白頭到暴虐謀害,不過十幾個春秋…

為了尋求發展,也為了孩子們的教育,董竹君帶著雙親和四個女兒獨闖上海灘。

董竹君與女兒們

風云詭譎的上海灘上行走著各色各樣的人,董竹君在上海灘創業談何容易。

那幾年,無論是奔走異國招商引資,還是企業不幸毀于戰火,更甚是雙親病故…這層出不窮的打擊,都讓她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可絕處亦是風景,歷經磨難之后,不甘認命的董竹君,最終創辦了最為顯赫的錦江飯店。

錦江飯店有多火呢,據當時的人們描述:錦江開到後來,竟把同時期內不可一世的粵萊酒家都蓋過,成為當年上海酒樓里最著名的去處,就連當時叱咤風云的黃金榮、杜月笙等人,也經常到這里請客吃飯。

而成功失婚的董竹君,也一如既往地積極支持革命事業,盡心培養孩子;憑借自己的勇氣和力量,成為近代著名的企業家、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以及新中國連續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放在最后的話】

董竹君曾說:我這一生,對人生坎坷沒有怨言,只是對愛有點遺憾。

是的,對董竹君來說:她曾經仰望過夏之時,希望能有一份平等的愛情。

可惜,終其一生,她都沒找到那個可以給她平等的愛的人。

好在,她的自立自強,一路披荊斬棘,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董竹君的一生,始于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1900年,結束于香港回歸祖國的1997年。

在不被偏愛的時代和命運中,這個出身窮困人家的女子,經歷了舊中國近代的政權更迭、戰爭饑荒多事年代,也經歷了新中國的建立走向富國之路的時代。

在那個英雄才人輩出的年代,她恍若風雨飄搖中的一棵竹子,以特立獨行的性格在風景中留下獨立的印記。

從堂子賣藝女到督軍夫人,她用的是膽識與才智;從督軍夫人再到著名女企業家,她用的是練達與睿智;而后期的傳奇人生中,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投身革命事業,她都以最為赤誠和篤定的信念,闖出了婦女的一片天!

在她的傳奇人生中,曾留下這樣一句話:

「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時代驟變,可每個人的生活終究避不開波折和坎坷。

身為女子,更該如董竹君般自立自強,縱然身處絕望深淵,也要活成自己的光!

謹以此文,獻給被生活捶打過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