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說「我怕」時,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很多人幾乎脫口而出:「別怕,這有什麼好怕的。」我曾經也以為,這絕對是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前幾天,路過社區遊樂場,看到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小男孩站在滑梯上,戰戰兢兢,死活不肯滑下來。
孩子的奶奶站在下面,一個勁兒地鼓勵孩子:「這麼矮,根本就不用害怕。」說著,她試圖拉著孩子往下拽。
小男孩一邊奮力掙紮著,一邊嚎啕大哭起來:「我怕!我不要……」
「你是個男孩子,這麼膽小,滑個滑梯都不敢!真丟人!」 老奶奶氣哄哄地一把拽過小孫子。
對孩子來說,「害怕」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和開心、悲傷,是一樣的。
法國思想家霍爾巴赫曾說:人越是無知或缺乏經驗,便越能感受驚恐、孤寂、森林的幽暗、夜的靜寂和黑暗、風的呼號、突然的和混亂的音響,對於不習慣這些事物的一切人來說,都是恐怖的物件。
對於未曾經歷過的孩子來說,一切突然出現或是讓他聯想到不好事物的,都會讓他害怕。
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其實是我們的感同身受。
而不是一句「別怕」的安慰鼓勵,更不是「怎麼這麼膽小」的批評指責。
01
前幾天去醫院,在兒科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一邊奮力掙紮著,一邊撕心裂肺地哀嚎:「我不要打針,我不要,不要……」
他身邊圍繞著幾個大人,有兩個按著孩子的胳膊、身體,還有一個對著孩子喊:「不許哭,別哭了!不疼不疼,你勇敢點!」
「我怕,我不想打針……」男孩兒的叫喊聲一直盤旋著,哭聲持續了很久。
作為一個媽媽,聽得我心裡直顫。
無論是強迫孩子勇敢,還是嚇唬孩子不許哭,亦或是哄騙孩子打完針去買糖吃,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家長,對孩子那份深深的恐懼,做出回應。
不被理解的孩子,其實最可憐。
02
孩子最信任的就是父母。
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理解,還強迫其勇敢、恐嚇其不哭,那孩子的內心是多麼的孤立無援?
害怕時,一次又一次的求助無望,那麼,孩子為什麼要和家長說?
最怕的,就是孩子不願意跟家長說。
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都自己默默承受,是家長最擔心,也是很多家長偷看孩子日記的原因。家長都害怕孩子有事不說。
可這類家長不知道的是,在孩子打針的恐懼不被理解時,孩子求助的心門,已經慢慢關上了。
孩子不脆弱,就不是孩子了。
小小的身子,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吃喝拉撒全都依靠父母,怎麼不脆弱?
很多家長沒有理解這一點,一股腦的叫孩子勇敢,尤其對男孩子訓斥:「男子漢不許哭,哭了就不是男子漢」。
事實上,孩子不被父母理解,就像置身於孤島之中,獨自面對未知,毫無安全感。如此一來,又何談勇氣?
這個時候,家長一句「爸爸在呢,媽媽在呢」,反而能給予孩子無限的勇氣。
03
脆弱是每個孩子的權利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脆弱問題,脆弱是每個孩子的權利,面對日常瑣事,孩子可能會生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恐懼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父母不要一味阻止,認為這只是小事情,允許孩子表達並且釋放自己的情緒才是關鍵。 教育專家曾經表示,家長的尊重和理解,可以給孩子傳遞一種被愛包圍的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消除孩子內心的慌亂與不安。
給予孩子退路
我們需要明白,當孩子表現出來自己脆弱的時候,正是需要父母安慰的時候,他們的恐懼與退縮心理展現了其內心安全感的缺失。一些家長認為這是小事情,並且會一味阻止孩子脆弱,這種行為無異于讓孩子宛如一葉孤舟飄零在海面上,被恐懼的海水激蕩的無法歸岸。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退路,並且鼓勵孩子的行為不排斥孩子脆弱展現。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尊重孩子,確認孩子的感受
尊重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每個孩子都有脆弱的權利,父母不要覺得這只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情。事實上這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以及對孩子的關心程度,確認孩子的感受並且尊重孩子的恐懼和退縮,並給予他們肯定。 什麼是真正的愛?愛的真正含義是理解與信任,真正的愛才可以帶給孩子更好的成長。
正確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合理對待孩子的行為選擇,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緒反應,避免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危害。
Wendy媽咪有話說:
心理學家李雪說: 「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因為害怕打針而大聲哭鬧時,
當孩子因為與同學發生小摩擦而煩悶難過時,
當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戰戰兢兢時,
當孩子因為取得比賽勝利而歡呼雀躍時,
請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積極的回應: 「我看見」、「我知道」、「我懂」,而不是去否定、回避、打擊他們。
因為愛是理解的別名,也是信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