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林徽因愛徐誌摩嗎?病重執意見張幼儀,3個細節揭露她的隱秘心事
2024/09/04

1931年的11月,34歲的徐志摩,不顧友人勸阻,執意乘坐從南京起飛的郵政飛機,前往北平參加梁思成與林徽因舉辦的演講,卻不曾想:中途遭遇大霧天氣,飛機最終撞山失事。

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這個浪漫多情的詩人,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

徐志摩的離開,也讓三個備受爭議的女子,有了注定的命運交集。

不管是遭他厭棄的前妻張幼儀,是愛而不得的林徽因,還是揮霍無度的陸小曼,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懷念著這個將她們命運連接在一起的男子。

張幼儀的懷念最實際:她操持了徐志摩身后所有的事務。替他照顧年邁的父親;

陸小曼的懷念在意料之外:她在徐志摩死后,終身素服,絕跡交際場,卻因生計所迫,甘心以無名無分的方式委身翁瑞午30年;

而林徽因的懷念最特別:當丈夫梁思成去濟南處理徐志摩的后事,從飛機失事現場帶回一塊飛機殘片。這塊殘片,從此被林徽因掛在墻頭,一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才被摘下。

林徽因與張幼儀之間,原本是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卻因為徐志摩,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樣的被動交集,也留給世人無數的揣測。

眾所周知,林徽因與徐志摩的交集,始于最浪漫的康橋之戀。

17歲那年,林徽因與父親來到英國。

在多情、微雨又多霧的倫敦,認識了才華橫溢的詩人徐志摩。志趣相投的兩個人一起談天說地,談雪萊、濟慈等人的浪漫詩歌。

這樣的美好時光,讓一個少女體會了情竇初開的患得患失。

此時的徐志摩,已是有婦之夫。

但他的愛,卻是炙熱瘋狂的。

為了追求到心目中的女神,徐志摩逼迫懷有身孕的原配張幼儀打胎,為了追隨林徽因的腳步,又逼剛剛生育的張幼儀簽下失婚協議。

他做了萬眾唾棄的負心人,只為得到女神林徽因的溫暖回應。

他說:「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

可這樣自以為是的深愛,卻讓17歲的林徽因選擇了離開。

在父親的建議和安排下,林徽因最終退出了這段剛剛萌芽的愛情,回國后嫁給了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

這樣理性又清醒的選擇,也讓很多人困惑不解:

這位才華橫溢的溫婉女子,究竟有沒有愛過徐志摩!

如果愛過,為何能夠從容自如的抽身離去?

如果不愛,為何又將那塊飛機殘骸掛在墻上,在無聲的歲月中獨自而虔誠的懷念著?

我想:若是要揭曉林徽因對徐志摩的真情實感,不妨從她與張幼儀的那次見面說起。

【林徽因病重執意見張幼儀,3個細節昭示她對徐志摩的真實感情】

1947年,也就是徐志摩去世的第16年。

這一年,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托人捎話給張幼儀:希望能見一面。

此時的張幼儀恰好在北京參加朋友的婚禮,得到這個消息后,她說不出來的錯愕和驚訝。

對張幼儀來說:她一直是知道林徽因的存在的,這個才華橫溢、靈動溫婉的女子,曾讓徐志摩為愛癡狂,不惜逼迫懷有身孕的自己失婚。

那是一段她不愿觸及的往事和記憶,但如今林徽因的來信,似乎又輕易將這段記憶鋪開,展露在陽光下,讓她不得不面對。

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場無比尷尬的會面,即便兩人此生從未有過直接的交集。

她考慮了很久,有些不太想去。可猶豫過后,她還是選擇了赴約,并帶上了兒子和孫子。

出于女性的心理,她也想看看:那個讓徐志摩拋妻棄子、也要追求的才女,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

來醫院的路上,張幼儀幻想了無數遍兩人談話的場景。

可真正見到林徽因后,她卻有些自責自己的防備和警惕。因為此時的林徽因,已經處于病重狀態,甚至連起身和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尷尬的見面,其中三個細節,也值得留意。

首先,當張幼儀來到醫院,見到被病痛折磨的林徽因后,本就不善言談的張幼儀,不知要說些什麼,便默默的望著她;而面色蒼白的林徽因,也給予了沉默的回應,微笑著望向站在門口的張幼儀,也是怔怔無言。

後來,在《小腳與西服》里,張幼儀在描述這次會面時說:

「見面的時候,她只是望著我們,頭轉到這邊、又轉到那邊。她也仔細地瞧了瞧我,我不曉得她想看什麼,也許是看我人長得丑又不會笑。」

其次,在生疏的交談中,張幼儀明顯注意到: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不時打量自己的兒子阿歡,那雙彌漫著霧氣的眼睛中,似乎帶著對往事的追尋與眷戀。

因為林徽因身體的緣故,那場見面的談話時間很短;恰是因為短暫,張幼儀能在時隔多年的回憶中,清晰記得當日的場景。

「終于得見了,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但我不后悔。」

這是纏綿病榻的林徽因,對張幼儀說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句話,讓張幼儀終身難忘。

此時的張幼儀才知道:對于當初的失婚事件,林徽因一直懷有著歉意,預感自己時日無多的她,想得到些諒解,更想了卻多年的心事。

張幼儀能夠赴約,本質上也表明了一個釋懷的態度。即便她在這場見面中,始終是寡言沉默的,但她的出現也讓林徽因放下了心結。

或許是多年的愧疚感,終于得到了救贖。本已經病危的林徽因,奇跡般好轉起來,直到8年后,才再次因病離世。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突如其來的歉意,讓張幼儀五味雜陳,也有些說不出的迷惑。

她曾在晚年感嘆:

「我想她當初之所以想見我,是因為她愛徐志摩,想看看他的孩子。盡管她嫁給了梁思成,她還是愛著徐志摩。但如果她愛徐志摩的話,為什麼她在他失婚以后,還任由他晃來晃去?那是愛嗎?」

也許,關于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迷惑。

就如世人無法理解徐志摩的瘋狂般,張幼儀也無法理解林徽因的種種選擇。

如果愛徐志摩的話,為何當時不能堅定的在一起?

如果不愛徐志摩的話,又為何與他若即若離,彼此始終有著剪不斷的糾纏。

也或許,兜轉在這場愛情游戲中,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因而獲得自由,遭遇傷害,留下遺憾…

就有很多人對林徽因的評價:

她不是不愛,而是愛的太過理智和克制,以至于這段感情,有了太多冰涼無情的利弊抉擇。

【林徽因:為何拒絕徐志摩的追求,答案藏在她寫給胡適的2封信中】

關于林徽因與徐志摩為何沒有在一起這件事情,在林徽因寫給老友胡適的兩封信中,也可窺得答案:

第一封信,寫于1927年,是她于梁思成到達美國的第三年:

「請你告訴志摩,我這三年來寂寞受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現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些自我安慰和滿足,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不了解;但是過去,現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遠紀念著。」

外界總言梁思成與林徽因天作之合的佳緣,但細究兩人生活:在這場性格和才華的互補中,也多多少少有些摩擦。

梁思成太穩固,所以沉穩有了、卻總失了風情,梁思成自己也承認,做林徽因的丈夫不容易,因為妻子思想活躍得讓他總有些跟不上。所以兩人初到美國時,時時總有爭吵,這磨合期過得如在刀山劍樹上一般,飽受失意的林徽因,不自覺懷念與徐志摩的交集,但內心的清醒和克制,卻讓她只能愧疚,卻無法任性。

徐志摩遇難后,深陷痛苦的林徽因,再次寫信給好友胡適:

「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

從這段話也不難看出:林徽因不是不愛徐志摩,而是更愛自己擁有的安穩家庭;因為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也因為敢于接受情感的遺憾,所以她最終拒絕了徐志摩的愛。

林徽因所擁有的聰慧和冷靜,也多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母親何雪媛,是個只知道抱怨、從不得父親寵愛的續弦。

在林徽因童年的記憶里,始終充斥著母親無休止的抱怨,呵斥,責罵,

這樣喜怒無常的母親,不僅左右著林徽因童年的快樂,更影響了她對人生的抉擇:她無法任性胡來,也無法放縱自己的情感,只能牢牢抓住些求生的浮木,才不會被母親拖拽到深海中。

特別是得知父親因為參加反奉戰爭犧牲后,林徽因更是無法隨心而動。

她知道,只有確保自己有段安穩的婚姻,才能承擔起弟弟妹妹們的未來。

當父親的好友梁啟超,充當起父親的角色,資助林徽因留學,把她當做女兒看待和照顧……這些恩情,她深深記在心里。

與梁思成結婚,是世人稱贊的天作之合,也是林徽因的感激與回報,更藏著她對安穩生活的渴求。

每個女子,都想擁有浪漫的愛情。

可徐志摩的愛情,卻失去了理智;就連林徽因也分不清楚,徐志摩愛得是現實中的自己,還是想象中的自己。

林徽因愛徐志摩,但她也懂得把澎湃的感情,壓制于莊重的理智之下。

恰是這樣的克制和清醒,才讓林徽因活得優雅而溫婉,以靈動的才氣譜寫了最美人間四月天。

【放在最后的話】

很多民國才女,或愛得熱烈,或愛得純樸。

她們的愛情執著而絕決,如張愛玲,如蔣碧微,如蕭紅。這些才女們并不是不聰明,她們身上絕不乏智慧。

可她們在愛情中,卻總是笨拙地傷到自己。或許,正因為她們對愛的頑強執著,太過鋒利,生生割斷她們情感中那根聰慧的弦,以至于遍體鱗傷。

但林徽因的感情,卻是民國才女中少有的例外。

她是真的聰明,知道浪漫和癡狂,根本無法支撐起柴米油鹽的瑣碎,也無法撫平漫長歲月廝守的褶皺與塵埃;所以以流水般靈活而柔軟的方式,避開了執著的鋒刃,在風花雪月的迷陣中,全身而退。

這份選擇有著世俗的利弊抉擇,但這份清醒和透徹,卻值得每個為情所困的人學習。

滾滾紅塵,盡是數不清的愛恨糾纏,可很多時候,得到不如釋然,擁有不如懷念…

最后也希望大家,在不盡人意的困局中,擁有抽身而去的勇氣和決然。